您的位置:首頁

氣功有可調節機體的功能

氣功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健身術。 這是一種自我心身鍛煉的保健治病方法, 對防治疾病、保健強身、抵抗早老、延年益壽都有積極作用。

中醫把各種致病因素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所謂“內因”, 主要指精神情志方面的變動, 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 正常的情志活動並不致病。 如果出現強烈的情志變化, 則可造成機體生理功能失調, 引起心身疾病。 由於氣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調神, 調整心理狀態, 因此心身疾病是氣功的第一類適應症。 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臟神經官能症、昏厥、哮喘、消化性潰瘍、神經性厭食、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胰腺炎、神經性嘔吐、偏頭痛、腰背痛、糖尿病、濕疹、類風濕性關節炎、癌腫、痛經、月經不調、等等。

“七情”的極端變化均可引起這些病的發生或加劇。 氣功鍛煉對這些病有較好的療效, 甚至有的病只用氣功治療便可痊癒。 氣功具有治療疾病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作用。

氣功可治療疾病鞏固、防止復發

第二類致病因素是“外因”, 它包括風、寒、暑、燥、濕、火, 中醫稱之為“六淫”以及疫癘(傳染病)等。

第三類是“不內外因”, 它主要包括飲食起居和房室勞倦等。

對這後兩類病因引起的機體功能失調疾病, 氣功亦有一定的療效。 我們知道, 所有外因都是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的, 治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能否引起疾病,

取決於人體的防禦機能、免疫能力, 即“正氣”的強弱。 祖國醫學認為, 致病因素是在機體正氣虛弱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作用的, 即所謂“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而“七情” 平穩則“正氣記憶體, 邪不可幹”,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氣功鍛煉能增強人的體質, 提高機體免疫力, 培育正氣, 使機體功能保持協調, 創造一個好的內環境, 因而也能夠預防和治療後兩類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

患有某些器質性疾病的患者, 往往伴有緊張、憂愁等情志變化, 通過氣功鍛煉也可改善患者的情志障礙, 並進一步通過心理—生理—形態反應環節使病變的實質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 所以對器質性病變多可選用以其它療法為主,

輔以氣功療法的方式。

總之, 氣功療法可對心理障礙、功能失調及某些器質性病變分別發揮不同的作用, 但也並不象有的人宣傳的那樣, 似乎氣功可以包治百病並可迅速見效。 其實氣功是需長期修練的。 一些江湖氣功師, 不分病情輕重, 要求患者一律停止其它治療, 只用氣功治療, 這是極不妥當的。 對於一些重病、久病病人, 由於初接觸氣功, 對其功理、功法一時不能熟練地掌握, 可把氣功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 等患者摸到門道, 逐漸熟練掌握了練功方法並有了療效後, 才可酌情確定氣功在以後治療中的主、輔位置。

初學氣功要注意哪些事項

初學氣功要注意哪些事項?

首先, 初學者要對氣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氣功是一種需要長期堅持的自我心身鍛煉方法,

也就是說學習氣功時要循序漸進, 不能急於求成;那種指望通過突擊, 一蹴而就的方式是不可能學好氣功的。 也不能錯誤地認為氣功可以包治百病, 並因此完全放棄其它治療手段。 氣功療法既有它的適應症, 也有它的局限性。 有的病可以氣功療法為主, 有的病只能以氣功療法為輔。 練功過程中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對練功時尤其是學功初期出現的種種困難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並積極地去解決這些問題。

其次應找合格的氣功醫師指導入門。 這樣由於方法得當, 可以少走彎路。 沒有氣功醫師指導, 往往因不得要領而出現雖練功時間長, 但收效不大的結果。 另外, 有氣功醫師指導,

能防止偏差或發生練功“走火”現象, 無師練功易出偏, 這就不但不得其效, 反損其身。 如果無機會在老師指導下練功, 可與有關療養院、門診所等氣功醫療單位取得書面聯繫, 以函授方式代替親自指點。 但一定要認真領會練功要領, 格外小心, 有問題及時請教, 及時解決。

另外, 初學者要根據自己的疾病種類、病情輕重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 辨證施功, 方可見效快。 一般說來, 各功法都有相應的適應症。 某些功法對某些病的療效更好些, 選擇對了,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病重老人可選臥功、坐功, 病輕者可選站立、行走的功法, 老年人可選養氣功, 不同內臟的病變, 也可選用相應的加強內臟功能鍛煉的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