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李根皮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拼音名】Lǐ Gēn Pí

【英文名】Root-bark of Japanese Plum

【別名】甘李根白皮、李根白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挖。

【性味】苦;鹹;寒;無毒

【歸經】肝;脾;心經

【功能主治】降逆, 燥濕, 清熱解毒。 主氣逆奔豚, 濕熱痢疾, 赤白帶下, 消渴, 腳氣, 丹毒瘡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 外用:適量, 煎汁含漱或磨汁塗。

【各家論述】

1.《吳普本草》:治瘡。

2.《名醫別錄》:主消渴, 止心煩、逆奔氣。

3.陶弘景:水煎含之, 療齒痛。

4.《藥性論》:治腳下氣, 主熱毒, 煩躁。

5.孟詵:主女人卒赤白下。

6.《長沙藥解》:下肝氣之奔沖, 清風木之鬱熱。

7.《本草綱目》:李根白皮刮去皺皮,

炙黃入藥用。 《別錄》不言用何等李根, 亦不言其味, 但《藥性論》雲入藥用苦李根皮, 味咸, 而張仲景治奔豚氣奔豚湯中用甘李根白皮, 則甘、苦二種皆可用歟?。

8.《本經逢原》:《藥性論》雲入藥用苦李根皮, 而仲景治奔豚氣責豚湯用甘李根白皮, 時珍疑為二種, 不知仲景言甘, 是言李之甘, 《藥性》言苦, 是言根之苦, 但宜用紫李根皮則入厥陰血分, 若黃李根則入陽明氣分矣。 《別錄》治消渴奔豚, 大明治赤白痢下, 《千金》燒存性敷小兒丹毒, 甄權治消渴腳氣, 孟詵治赤白帶下, 皆取苦鹹降逆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