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你會掏耳朵嗎?掏耳朵每月最多一次

耳朵癢了, 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用棉棒、挖耳勺等掏一掏, 覺得很舒服。 可日本大學醫學部耳鼻喉科的專家們卻發出警告稱, 掏耳朵是個危險活兒, 頻繁掏、工具使用不對或力度掌握不好, 極易損傷鼓膜。 專家們表示, 科學掏耳其實很需要技巧。

耳屎(醫學上叫“耵聹”)是外耳道軟骨部皮膚的分泌物, 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黏附外物的作用, 會隨著人們的咀嚼、說話或打哈欠等動作而自行脫落一部分。 耳屎中含有免疫球蛋白A, 能抑制耳道細菌滋生。 若一點耳垢都沒有, 反而容易引發感染, 誘發外耳道濕疹或外耳道炎。

除了防止細菌滋生, 耳屎還能起到屏障作用, 抵禦小蟲子進入耳道, 防止造成意外的鼓膜損傷。

相反, 過度掏耳朵會戳傷鼓膜, 或把耳垢推入耳道深處造成“耳垢栓塞”, 引發聽力障礙。 還會因過度刺激皮脂腺, 導致油脂分泌量過多, 使耳垢越掏越多。

因此, 掏耳朵千萬不可太頻繁, 每個月1次即可, 最多不要超過兩周1次。 工具最好選用棉棒, 不要用金屬或塑膠製成的挖耳勺, 其質地較硬, 外耳道皮膚又相對嬌嫩, 皮下組織少, 容易被劃破而引發潰爛、感染。 具體方法是:輕輕地將棉棒頭拽蓬鬆, 以防纏繞過緊的棉棒劃傷耳道, 然後耳朵朝下, 用其沿外耳道畫圈轉動, 力道要輕柔, 深度不要超過1釐米。

另外, 指甲縫易藏匿細菌,

平時最好也不要用手指掏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