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紅葉木姜子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載有野春桂, 云:野春桂花倮羅持售于市, 見其折枝, 紅干獨勁, 綠葉未生, 擎來圓紫苞, 迸出金粟。 滇俗佞佛, 供養無虛,

但有新萼, 俱作天花也。 上述記載為較嫩植物, 莖紅色, 尚未生葉, 已有圓紫花苞。 再觀察附圖形態, 證明野春桂即為樟科植物紅葉木姜子。

【拼音名】Hónɡ Yè Mù Jiānɡ Zǐ Gēn

【別名】樟樹根、油炸條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紅葉木姜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tsea rubescens Le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洗凈, 切片, 陰干。

【原形態】紅葉木姜子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高4-10m。 小枝無毛;頂芽圓錐形, 鱗片無毛或僅上部有稀疏短柔毛。 葉互生;葉柄長8-18mm, 無毛;葉片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 長3.5-7cm, 寬1.5-3.5cm, 兩端漸狹或先端圓鈍, 膜質, 下面淡綠色, 兩面均無毛;嫩枝、葉脈、葉柄常為紅色。 傘形花序腋生;花單性, 雌雄異株;每一花序有雄花10-12朵, 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 花梗密被灰黃色柔毛, 花破裂片6, 黃色,

寬橢圓形, 長約2mm, 先端鈍圓, 外面中肋有微毛或近無毛, 內面無毛, 能育雄蕊9, 花絲短, 無毛, 黃色, 退化雌蕊細小, 無毛, 柱頭2裂;雌花較小, 花被裂片長2mm, 雌蕊無毛, 長2mm, 子房卵形。 果圓球狀, 黑色, 直徑約5mm, 梗長0.8-1cm, 先端稍增粗, 有疏柔毛。 花期3-4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山谷常綠闊葉林中空隙處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止痛。 主感冒頭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