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致癌植物到底能不能養?

流言:虎刺梅、變葉木、夾竹桃等植物含有致癌物質和致癌病毒, 連栽種過的土壤中都含有致癌病毒。 目前已經證實有52種促癌植物, 建議各位愛花的朋友及早“清理門戶”, 儘量不要在家裡種植致癌植物。

真相:虎刺梅等52中植物中的確檢測到了有促癌效應的物質, 但這些物質在植物體內含量不高, 只有在經口服用才能表現促癌性, 並且促癌並非等同於致癌。 而“土壤中含有致癌病毒”以及“夾竹桃致癌”更是沒有根據的。 喜愛養花的朋友只需注意一些方面, 就可以毫無負擔的去養這些植物。

幾年以前, 新聞和網路上突然流傳開了這樣一條消息, 說是經檢測發現有50多種植物可以致癌, 並附上了這些植物的名單。 消息一出, 引得眾多養花愛好者心驚膽戰, 不少花草慘遭“清掃”。 無獨有偶, 一則“夾竹桃可以致癌”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 於是上海等地大片作為行道樹種植的夾竹桃慘遭滅頂之災。

幾年過去了, 這些消息仍不時出現在小報、微博之中, 經常被人提起。 讓想購買花卉的人猶豫再三。 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致癌”還是“促癌”?

追究這個“致癌植物”名單的來歷, 可以發現最早是在1992年中國預防科學院病毒研究所曾毅院士的一篇《誘導Epstein—Barr病毒早期抗原表達的中草物和植物篩選》文章中提到的[1]。 文中表述道, 以帶EB病毒的Raji細胞為實驗物件, “篩選了1693種植物, 發現其中52種具有誘導EB病毒早期抗原表達的作用”。 而這52種植物, 恰好就是新聞中提到的“52種促癌植物”。 那麼EB病毒是什麼?EB病毒和植物、癌症又有什麼關係?下面來詳細解答。

EB病毒, 全稱是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是於1964年由Epstein和Barr等人在非洲, 從患有淋巴瘤的人群中分離到的一種病毒。

這種病毒屬於皰疹病毒的一類, 因此也被稱作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 這種病毒可以說是分佈最為廣泛的病毒之一, 地球上90%以上的人口都受到這種病毒的感染, 在美國這個比例更高達95%[2]。 不過, EB病毒雖然分佈廣泛, 但大多數時期並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顯著影響, 在個別情況下, EB病毒感染會造成發熱、單核白血球增高等狀況。 有意思的是, 由於EB病毒可以通過唾液進行傳播, 因此親吻成了EB病毒傳播的途徑之一, 從而使得EB病毒感染又獲得了“吻病”的名號。

以EB病毒為形象的玩偶

然而, 在一些情況下, EB病毒就會從默默無聞的潛伏中“蘇醒”過來, 開始進行大量的複製活動。 而其複製活動的產物, 則可以使得其所感染的細胞內部控制正常分化、增殖的信號通路產生異常,

從而發生癌變。 同時, EB病毒活動的產物還能促進其他具有致癌作用的病毒(如SV40病毒)的活動。 前面提到的“早期抗原”, 正是病毒開始變得活躍的標誌[3]。 檢測到了早期抗原, 就表明EB病毒可能具有了導致細胞癌變的能力。

那麼什麼情況會造成EB病毒變得活躍呢?研究人員發現, 一些植物產生的化學物質可以因此EB病毒從潛伏狀態轉變為活躍的複製狀態。 這些物質本身並沒有導致正常細胞癌變的能力, 但由於其能啟動潛伏的EB病毒, 而啟動的EB病毒又能促使細胞癌變, 因此這類物質被稱為“促癌物質”。 用通俗的話來說, 這些物質只是導致癌症的幫兇, 而非主犯。

在前人的研究中, 從巴豆(Croton tiglium)種子中提取的巴豆油具有很強的誘導EB病毒早期抗原的能力。 經分析, 巴豆油中含有的一種名為12-氧-十四烷酸-大戟二萜醇-13-乙酸酯(TPA)的物質是促進細胞轉化和癌變的罪魁禍首[4]。

現在, 我們可以明白EB病毒、植物和癌症三者間的關係了:這些植物的提取物經過實驗, 證明具有誘導EB病毒早期抗原的能力, 表明可以啟動EB病毒;而EB病毒的活動, 則可以促進細胞的癌變。 因此說這些植物具有促癌作用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可以看出, 植物本身並不產生EB病毒, 存留在土壤中的也只是通過落葉或根系釋放到土壤中的促癌物質。 “植物含有致癌病毒”以及“土壤中殘留病毒”的說法並不正確, 是對資訊的誤讀所致。

能夠“促癌”就不能養嗎?

既然實驗表明這些植物含有促癌物質, 那麼這些植物還能養嗎?可能這是眾多養花人士心中的疑慮。 事實上, 對於這些含有促癌物質的植物, 在正常養護過程中是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

這些促癌物質, 從本質上面來說, 都屬於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 是植物體產生的一大批結構和種類複雜、並不直接參與植物生長發育的化合物。 它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從橡膠到香料, 從精油到植物中提取的藥物, 這些物質基本上都來自於植物次生代謝產物。 次生代謝產物的存在, 除了能夠起到吸引昆蟲傳粉及植株間資訊傳遞的作用外, 最為重要的作用是賦予植物抵抗外界環境侵襲的能力。

以開頭提到的鐵海棠、變葉木為例, 當它們的葉片或枝條受到損傷時,可以看到損傷處有白色液體滲出。這些乳汁的存在一方面可以降低動物取食時的適口性,同時在滲出後可以封閉傷口,減少微生物入侵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和它倆同屬於大戟科的橡膠樹,同樣具有白色的乳汁,而這種乳汁的凝結產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橡膠了。由此可見大戟科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較為豐富,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何名單中有一半植物都屬於大戟科了。

這些起到防禦作用的次生代謝產物,一般都是存在於植物體內,只有當植物體發生損傷時才會被釋放出來;同時,還需要動物體攝入這些物質,才能起到毒害或驅離的效果。或許有的朋友會問,是否促癌物質可以以揮發物的形式被人體吸入而產生促癌的風險呢?事實上,這種風險是很低的。

這是由於促癌物質並非易於揮發的酯類、烷烴類等,分子量較大,因此揮發性較差。同時促癌物質多為水溶性物質,這在含水量較高的植物中更進一步限制了其揮發能力。因此促癌物質通過揮發而被人體攝入的量是微乎其微。對虎刺梅揮發性成分檢測的實驗也表明,其揮發性物質中並未檢測到促癌成分[6]。由此可見,對於這些含有促癌物質的植物,在栽培養護過程中儘量減少損傷,避免接觸植物分泌物;在侍弄過植物後注意洗手,這些都可以有效避免接觸到促癌物質。同時為了安全起見,名單內的植物不宜在臥室等和人長期共處的空間內擺放;(臥室裡適合擺放什麼植物呢?請看這篇:你想睡誰?臥室裡的植物指南)一定要擺放時,則可以加強通風的方式降低可能的攝入。注意好以上幾點,就可以安心的種植這些植物了。

如何和有毒植物打交道?

除了名單上的這52種“促癌植物”,我們身邊還不乏其他具有毒性的植物。其中夾竹桃就是比較有名的一位。夾竹桃導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報導幾乎每年都能看到,而幾年前“夾竹桃致癌”的傳聞更讓夾竹桃成為了不被人待見的植物。事實上,“夾竹桃致癌”只是因為其有毒、並且在氣溫較高時有異味而被訛傳出的“莫須有”的罪名。在對夾竹桃揮發物進行分析後發現,其中並不含有致癌或促癌成分。與此相反的是,夾竹桃揮發物中的主要成分水楊酸甲酯和丙烯酸,都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7],因此,夾竹桃是一種良好的庭院樹種和行道樹種。

夾竹桃的毒性,主要來源於其莖葉中含有的多種強心苷類物質。這類物質在被攝入人體後可以導致心肌收縮顯著加強,過量攝入則會導致心律紊亂,嚴重的導致死亡[8]。不過,夾竹桃中含有的強心苷類物質與上面提到的促癌物質一樣,平時都安靜的存在於植物體內,並不會揮發到空氣中。只有在誤食其枝葉,或是其分泌物接觸粘膜時,這些強心苷類物質才會被機體吸收,從而顯示其毒性。

結論:

該如何正確對待有毒植物:

不要隨意摘取植物的花、葉、莖,以免釋放其體內的有毒物質;

在接觸這些植物後,要仔細清洗接觸部位,防止有毒物質存留;

千萬不能隨意取食植物組織,同時也要避免植物組織和食物的接觸。

若出現中毒症狀的,要及時送醫就診。

注意到以上幾點,我們就無需對有毒植物抱有恐懼心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種植這些植物,讓它們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益處。

需要指出的是,含有有毒物質的植物,其中很多都被當作藥材使用。而在使用這些植物藥材時,有毒物質會不可避免的被攝入人體。因此在使用植物組織或植物提取物作為藥物使用時,必須明確其中所含成分的種類和含量,以及其藥理、毒理作用,在使用過程中嚴格控制用法和用量,來減輕或避免有毒物質對人體帶來的毒副作用。 當它們的葉片或枝條受到損傷時,可以看到損傷處有白色液體滲出。這些乳汁的存在一方面可以降低動物取食時的適口性,同時在滲出後可以封閉傷口,減少微生物入侵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和它倆同屬於大戟科的橡膠樹,同樣具有白色的乳汁,而這種乳汁的凝結產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橡膠了。由此可見大戟科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較為豐富,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何名單中有一半植物都屬於大戟科了。

這些起到防禦作用的次生代謝產物,一般都是存在於植物體內,只有當植物體發生損傷時才會被釋放出來;同時,還需要動物體攝入這些物質,才能起到毒害或驅離的效果。或許有的朋友會問,是否促癌物質可以以揮發物的形式被人體吸入而產生促癌的風險呢?事實上,這種風險是很低的。

這是由於促癌物質並非易於揮發的酯類、烷烴類等,分子量較大,因此揮發性較差。同時促癌物質多為水溶性物質,這在含水量較高的植物中更進一步限制了其揮發能力。因此促癌物質通過揮發而被人體攝入的量是微乎其微。對虎刺梅揮發性成分檢測的實驗也表明,其揮發性物質中並未檢測到促癌成分[6]。由此可見,對於這些含有促癌物質的植物,在栽培養護過程中儘量減少損傷,避免接觸植物分泌物;在侍弄過植物後注意洗手,這些都可以有效避免接觸到促癌物質。同時為了安全起見,名單內的植物不宜在臥室等和人長期共處的空間內擺放;(臥室裡適合擺放什麼植物呢?請看這篇:你想睡誰?臥室裡的植物指南)一定要擺放時,則可以加強通風的方式降低可能的攝入。注意好以上幾點,就可以安心的種植這些植物了。

如何和有毒植物打交道?

除了名單上的這52種“促癌植物”,我們身邊還不乏其他具有毒性的植物。其中夾竹桃就是比較有名的一位。夾竹桃導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報導幾乎每年都能看到,而幾年前“夾竹桃致癌”的傳聞更讓夾竹桃成為了不被人待見的植物。事實上,“夾竹桃致癌”只是因為其有毒、並且在氣溫較高時有異味而被訛傳出的“莫須有”的罪名。在對夾竹桃揮發物進行分析後發現,其中並不含有致癌或促癌成分。與此相反的是,夾竹桃揮發物中的主要成分水楊酸甲酯和丙烯酸,都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7],因此,夾竹桃是一種良好的庭院樹種和行道樹種。

夾竹桃的毒性,主要來源於其莖葉中含有的多種強心苷類物質。這類物質在被攝入人體後可以導致心肌收縮顯著加強,過量攝入則會導致心律紊亂,嚴重的導致死亡[8]。不過,夾竹桃中含有的強心苷類物質與上面提到的促癌物質一樣,平時都安靜的存在於植物體內,並不會揮發到空氣中。只有在誤食其枝葉,或是其分泌物接觸粘膜時,這些強心苷類物質才會被機體吸收,從而顯示其毒性。

結論:

該如何正確對待有毒植物:

不要隨意摘取植物的花、葉、莖,以免釋放其體內的有毒物質;

在接觸這些植物後,要仔細清洗接觸部位,防止有毒物質存留;

千萬不能隨意取食植物組織,同時也要避免植物組織和食物的接觸。

若出現中毒症狀的,要及時送醫就診。

注意到以上幾點,我們就無需對有毒植物抱有恐懼心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種植這些植物,讓它們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益處。

需要指出的是,含有有毒物質的植物,其中很多都被當作藥材使用。而在使用這些植物藥材時,有毒物質會不可避免的被攝入人體。因此在使用植物組織或植物提取物作為藥物使用時,必須明確其中所含成分的種類和含量,以及其藥理、毒理作用,在使用過程中嚴格控制用法和用量,來減輕或避免有毒物質對人體帶來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