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放血療法
指尖放血療法其實是屬于一種中醫方面的治療方法, 在采取以后就可以治療很多種難以根治的疾病, 不過這種治療方法現在是沒有太大的科學依據, 無法確保不會對人體造成過多的傷害, 還是應該要去選擇正規的治療措施, 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得治療方法變得更加好些, 也會讓病情好轉更快。
一種通過臨床驗證的治療方法, 在世界各地的早期醫療歷史上大都有所謂的放血療法。
中醫的放血療法是以針刺某些穴位或體表小靜脈而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療方法。 操作時, 先行皮膚常規消毒, 選用三棱針或粗毫針, 速刺速出, 針刺入一般不宜過深。 常用于中暑、頭痛、咽喉腫痛、疔瘡、腰痛等。
中醫的放血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黃帝內經》, 如“刺絡者, 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 出惡
血也”。 并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 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 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癥”。 唐宋時期, 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
《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 治愈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癥”。 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
金元時期,
西方的放血療法的理論基礎是源自古希臘的醫圣希波克拉底和伽林, 說人的生命依賴四種體液, 血, 粘液, 黑膽汁和黃膽汁, 這四種體液對應空氣, 水, 土和火, 和中國的“金木水火土”接近, 多了個“氣”少了“金木”。
古希臘人認為血在四種體液中是占主導地位的, 伽林大夫認為血是人體產生的, 經常“過剩”, 正如中醫里滋陰派講的“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一樣, 中醫滋陰, 古西醫于是就放血。 伽林還和把人體皮下的動靜脈血管和身體各個內臟器管聯系起來, 所謂“相表里”, 得不同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