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

中醫分析:為什麼拔罐在背後

說到拔罐療法, 我們都比較的熟悉, 很多的朋友也都體驗過拔罐療法, 相信也都有這樣的同感, 幾乎每次拔罐都會在背部, 那麼“為什麼拔罐都在背後呢?”中醫介紹, 拔罐在背後也是有原因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為什麼拔罐都在背後

中醫認為, 人體的腹為陰, 背為陽。 背部有主一身陽氣的督脈和貫穿全身的足太陽膀胱經以及背俞穴。 這些穴位分佈在膀胱經上, 與五臟六腑相對應, 反映內臟的生理和病理狀況。

傳統醫學注重背部的養生保健, 就是運用拔罐、捏脊、擦背、捶背、刮痧等方法。 作用于背部經絡和背俞穴, 起到強身健體以及輔助治療相應臟腑疾病的作用。

專家介紹, 現代人大多久坐少動, 容易造成背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拔罐可以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 而且背部比較平整, 肌肉豐厚, 易於拔罐, 尤其是拔膀胱經, 是最普遍的一種養生手段。

目前臨床上的做法主要是順著膀胱經從頸部到背部進行走罐, 然後會在特定穴位上留罐。

拔罐最優勢的療效是它可以疏通經絡、疏風散寒, 對於普通感冒或受寒造成的肩背腰部疼痛, 輔助治療效果最好。 感冒可選擇大椎穴、肺俞和風門穴;背疼多是在疼痛部位進行拔罐。 留罐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不應超過15分鐘, 通常以5分鐘左右最為安全。

科學拔罐 注意五大事項

1.保暖

拔罐均要在脫衣服後才能操作, 所以治療時應避免有風直吹, 防止受涼, 保持室內的溫度。

2.避免燙傷

引火物不要掉入罐中, 更不要在罐口處灼燒, 以免燙傷。

3.不宜部位

皮膚破損處、皮膚瘢痕處、皮膚有贅生物或骨突出處均不宜拔罐。 另外, 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 在拔罐的瘢痕未消退前, 不可再拔。

4.防止感染

起罐後, 皮膚局部如出現潮紅、瘙癢, 不可亂抓, 經幾小時或數日後就可消散。 如果出現水泡、水珠、出血點、淤血等, 均屬正常治療反應。 水泡輕者只需防止擦破, 待其自然吸收即可, 水泡較大時, 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針刺破放水, 敷以消毒紗布以防感染。

5.拔罐時間

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 拔罐時間宜長;病情輕、病位淺及麻痹性疾患, 拔罐時間宜短。 肌肉豐厚的部位, 時間可略長;肌肉薄的部位, 拔罐時間宜短。 氣候寒冷時拔罐時間適當延長,

天熱時相應縮短。

最後要提醒的是:體質虛弱的人、心臟病患者、孕婦、婦女月經期不宜拔罐。 皮膚有過敏、潰瘍或水腫, 以及頸部兩側、胸腹部、四肢內側, 也不太適宜拔罐。 在家拔罐建議選擇抽氣罐, 而不是傳統的火罐, 以免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