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籬欄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Lí Lán Zǐ

【英文名】Ivy-like Merremia, seed of Ivylike Merremia

【別名】茉欒藤、 魚黃草、何首烏、廣西百仔、犁頭網、籬網藤、蛤仔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茉欒藤的種子或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rremia hederacea (Burm.f.) Hall.f.[Evolvulrs hederaceus Burm.f.]

採收和儲藏:全草全年或夏、秋季採收、洗淨, 切碎、鮮用或曬乾。 種子秋、冬季成熟時採收、除去果殼, 曬乾。

【原形態】纏繞或匍匐草本。 匍匐時下部莖上生鬚根。 莖細長, 有細棱。 單葉互生;葉柄細長, 長1-5cm, 具小疣狀突起;葉片心狀卵形, 長1.5-7.5cm, 寬1-5cm, 先端鈍, 漸尖或長漸尖, 具小短尖頭, 基部心形或深凹, 全緣或通常具不規則的粗齒或銳裂齒,

有時為深或淺3裂, 兩面近于無毛或疏生微柔毛, 聚傘花序腋生, 有花3-5朵, 有時更多或偶為單生, 花序梗與花梗均具小疣狀突起;小苞片早落, 萼片5, 寬倒卵狀匙形, 外方2片稍短;花冠黃色, 鐘狀, 內百靠近基部具長柔毛;雄蕊5, 與花冠近等長, 花絲下部擴大, 疏生長柔毛;子房球形, 花柱與花冠近等長, 柱頭球形。 蒴果扁球形或寬圓錐形, 4瓣裂。 種子4顆, 三棱狀球形, 表面被犬色短柔毛, 種臍處毛簇生。 花期10-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30-760m的灌叢路旁草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臺灣、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100-300cm。 莖圓柱形, 稍扭曲, 直徑1-3mm;表面淺棕色至棕褐色, 有細縱棱, 具疣狀小突起和不定根, 節處常具毛;質韌, 斷面灰白色, 中穿梭。

葉皺縮破碎, 完整葉展平後呈卵形, 長2-5cm, 全緣或3裂, 灰綠色或桔紅色;葉柄細長。 花少見, 聚傘花序腋生, 花小, 黃色。 蒴果扁球形或寬圓錐形, 黃棕色, 常開裂成4瓣。 種子卵狀三棱形, 種臍處具簇毛。 氣微, 味淡。 以藤莖長、棕褐色、果多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胸外壁增厚。 皮層5-7列細胞, 常含紅色或綠色色素。 韌皮部韌皮纖維2-5個成束, 斷續排列成環, 內側有乳管。 形成層不明顯。 木質部不發達。 髓部寬廣, 中央有穿梭洞。 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性味】甘;淡;涼

【歸經】肺;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咽;涼血。 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乳蛾;尿血;包性眼結膜炎;瘡疥

【用法用量】外用:煎湯, 3-10g。 外用:種子適量, 研末吹喉;或全株搗敷。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清涼散熱,

治喉痛, 去痰火, 治雙單蛾喉症研未吹喉。

2.《廣西藥植名錄》:全株, 外用治瘡疥。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