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不能讓健康類謠言“再飛一會兒”

“疫苗不安全, 孩子應該遠離疫苗”“喝酒臉紅代表酒量好”……這些健康類的謠言迷惑過你嗎?

近年來, 謠言逐漸成為威脅大眾健康的一大隱患。 通過大資料分析, 根據謠言傳播的廣度、迷惑性、傳播性和危害性進行維度篩選, 統計謠言在社交媒體和搜尋引擎的熱度, 騰訊新聞較真事實查證平臺近日發佈了2017年第一季度十大謠言排行榜。 在騰訊“較真”沙龍上, 政府官員、學者、知名記者,

圍繞醫療類謠言的形成機制和應對方法展開了一次熱烈的討論。

虛假資訊傳播易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 虛假資訊的傳播速度和數量是驚人的。 “如今社交媒體的信息量巨大, 多元化的媒體環境給公眾帶來困惑。 ”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說。

正確、準確的健康資訊和知識的傳播,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虛假資訊的產生、傳播, 卻效率很高, 更易蔓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曾光對此深有體會。 他說, 公共衛生是虛假資訊的重災區, 公眾關注度高, 最易造成爆炸性新聞。 比如, 在2013年3月日本福島核洩漏後, “口服碘鹽能預防福島核電站洩漏物質、預防甲狀腺癌”的虛假資訊傳遍了中國,

一夜間出現了排長隊搶購碘鹽的“盛況”。 但事實的真相是, 如果想通過吃碘鹽防止核洩漏危害, 碘鹽必須食用達到兩公斤。

“虛假資訊沒有成本, 有先發優勢, 可以對老百姓先入為主。 權威部門發佈資訊都非常慎重, 需要論證。 所以在傳播中, 正確資訊比起虛假資訊而言, 是後發的、被動的, 甚至會慢一兩拍。 ”曾光認為, 公共衛生之所以成為虛假資訊的重災區, 還與網路發達、不嚴謹的傳播者多等原因有關。

在沙龍現場, 專家們指出, 資訊不透明、行政公信力差, 也會助長虛假資訊流行。 另外, 一些虛假資訊來自于一些知名專家、社會活動家、媒體大腕、政府官員在不瞭解事實情況下的錯誤表達。

謠言的土壤是公眾恐懼

“謠言傳播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是微信朋友圈, 謠言傳播速度非常快, 而且範圍非常廣。 ”央視記者王志安說。

“有大量的謠言, 往往不是出於惡意, 謠言的擴散是靠人際網路傳播的。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馬淩教授說, “比如長輩推送一條養生資訊, 是因為以此為真才傳遞的, 這種人際網路的擴散很難制止。 ”

馬淩認為, 謠言還有拉近社交距離的作用, 同時反映出公眾的集體想像。 所以, 謠言傳播的心理動機也是其無法停止傳播的緣由。 “公眾歷來的恐懼日漸積累, 最後爆發為某個謠言反復出現, 謠言也是社會自發的產物。 ”

“丟腎門”“縫肛門”等事件, 因謠言包裝, 成為社會事件。 雖然最終事件出現反轉, 但公眾為何容易被謠言蠱惑,

被事件煽動?這也體現出公眾的恐懼、焦慮和不信任。

馬淩解釋, 之所以有些謠言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出現, 是因為闢謠之後, 公眾不輕易接受。 “深層是跟公眾的恐懼和擔憂聯繫在一起的。 ”

綜合治理來化解

由於關乎每個人的生命健康, 醫學專業性又很強, 缺乏醫學知識的公眾對謠言的辨別能力較低, 這使得醫療話題極易滋生出虛假資訊。 這些虛假資訊, 經過層層包裝, 逐漸變成了具有迷惑性的謠言, 最終成為威脅大眾健康的一大隱患。

如何應對虛假資訊?曾光認為, 最重要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 行政部門、權威專家應第一時間發佈真實資訊, 反擊虛假資訊;另外, 還需建立和應對虛假公共衛生資訊的機制。

如何對資訊追本溯源, 校正不實資訊, 提高公眾的鑒別能力?毛群安認為, 這需要醫學健康專業人員的參與, 需要傳播專家的指導, 需要媒體的支援和幫助, 要多考證、多查證、多質疑, 然後準確地提供正確、權威的資訊。

而化解謠言, 馬淩則提出需要綜合治理。 通過對健康知識、醫療衛生常識進行科普, 提高公眾的健康素養。 同時, 官方、媒體等要有闢謠意識, 加強闢謠力度。

作為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發起人, 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新聞處處長劉哲峰介紹, 希望通過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的科普, 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 同時, 培養醫療自媒體, 化解公眾對醫療專業知識的誤解, 建立資訊快速發佈的管道。 只有建立多方管道, 政府、社會、媒體、公眾合力,才能制止醫療類謠言“滿天飛”的亂象,讓老百姓能夠對醫學越來越瞭解,少點偏見、謠言,多些科學認識。

政府、社會、媒體、公眾合力,才能制止醫療類謠言“滿天飛”的亂象,讓老百姓能夠對醫學越來越瞭解,少點偏見、謠言,多些科學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