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怎樣降低夫妻爭吵對孩子的傷害

與外人的衝突不同, 父母間的衝突, 哪怕孩子明明知道誰對誰錯, 誰是施害者, 誰是受害者, 但由於孩子對父親和母親都是愛的, 又由於孩子在家庭中的弱小地位, 對雙方都很依賴, 不敢得罪, 所以他不願也不能公然去恨其中一方, 同情另一方, 他的內心會因此而內疚、無助。 當他的情緒無法向外發洩的時候, 他就只能向內發洩, 自我攻擊, 成為很多心理疾病的隱患。

這還是比較好的情況, 孩子畢竟明白父母之間是怎麼回事, 有些情緒他不便當面表達, 事後還可以以他自己的方式彌補。 但更多時候,

清官難斷家務事, 夫妻間的爭吵往往有非常複雜的因素, 相互指責、貶低, 伴以情緒發洩, 連他們自己也難以意識到問題的根源所在, 年幼的孩子又豈能判斷這些是是非非?在這種混亂又暴躁的氛圍中, 孩子內心的迷茫和焦慮一點也不亞于父母。

無法判斷是非, 便無法做出取捨, 孩子的價值體系也很可能陷於矛盾。 他不知道該聽誰的, 不知道下一刻還會發生什麼, 不知道該如何去認識眼前這個世界, 畢竟, 孩子是通過家庭來認識社會的, 家庭關係紊亂的孩子, 社會關係也難以美好。 父母之間的關係, 其實為將來孩子自己的家庭關係、社會關係埋下了伏筆。

當孩子對父母的行為產生懷疑的時候, 父母的權威便遭破壞,

而對年幼的孩子來說, 父母的權威便意味著世界的秩序, 意味著安全感。

父母在爭吵或者冷戰時, 家庭籠罩著恐懼、壓抑的氣氛。 但孩子並不知道這背後的原因, 也不理解大人之間微妙的言語, 看到父母陰沉的臉, 不知道他們到底怎麼了, 有時會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很多父母在心情不好時, 確實會把壞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讓孩子以為就是自己惹父母生氣的——從而產生嚴重的自責和恐懼, 成天提心吊膽, 這是典型的“用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

常年生活在這種氛圍中的孩子, 人格極易扭曲。 離異或單親家庭的孩子為什麼比較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並不只是親情的缺失, 更為主要的是, 這樣的家庭通常會伴生著更為複雜的關係,

容易生出更多的衝突, 使孩子內心陷入混亂和不安。

由此可見, 即使是表面結構正常的家庭, 如果內部關係不和諧, 孩子也很難有健康的精神世界。

夫妻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 有不同的成長背景, 在性格和價值觀上必然存在差異, 家庭內的矛盾和衝突不可避免。 夫妻爭吵很正常, 有時候爭吵也是交流的一種方式。 但如果爭吵嚴重到傷害對方感情的程度, 就會成為包括孩子在內的整個家庭的災難。

那麼, 怎樣才能把夫妻爭吵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呢?

第一,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物理隔絕是最有效的方法, 只要爭吵發生, 只要孩子看到, 影響就已經發生了, 所以最好不要讓孩子看到。 但這並不容易做到, 爭吵往往是突發性的,

很少“有預謀的爭吵”。 爭吵一旦發生, 說明情緒已經失控。 情緒既已失控, 就很難考慮到孩子。 所以, 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爭吵, 最好是防患於未然, 孩子在場的時候, 就不要談論容易引起爭議的話題。 爭吵的苗頭剛一出現就立刻打住, 至少夫妻中有一方要有這樣的見識和氣量。

第二, 對事不對人。 爭吵往往是由對一件事的爭論開始, 當爭論上升為爭吵時, 夫妻中理智尚存的一方一定要提醒對方, 爭論一件事是為了解決這個事, 而不是為了分清誰對誰錯。 分清了又能怎樣呢?沒有誰要受到懲罰, 家庭不是法庭, 沒有誰必須為一個事情的後果負責。 一個家庭出現任何問題大家都要共同擔當, 把事情解決好,

而不是推卸責任, 把自己撇清。 不要把爭持當成權力之爭, 不要把社會上權力爭鬥所用的暴力、奸詐、謊言、淩辱等手段用在家裡, 家是有愛的地方, 有愛便要彼此尊重, 彼此尊重便不會情緒失控。 要就事論事, 不要攻擊對方人格, 這樣也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如何解決爭端, 如何在爭持中保持尊嚴, 保持理性, 控制局面的榜樣。

第三, 克制情緒。 當你預感到情緒急劇膨脹, 局面即將失控時, 最好立即停下, 暫停10秒。 也許就是這10秒的停頓, 就能讓彼此意識到自己的失態, 稍微清醒一下, 把即將發生的過分的言行控制住。 關鍵時刻, 如果有人能以冷靜的語氣喊出一聲“停”, 也許這場爭吵就不會吵下去了。

第四, 不能動手。 無論什麼原因,

一旦動手, 便意味著事態升級, 對整個家庭的傷害都將無法估量。 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 被傷害一方絕不能姑息, 一定要讓對方知道這是不可接受的。 你處理這件事的態度, 不僅影響到現在孩子的安全感和人格健康, 還將影響他將來與自己家人相處的方式, 影響他一生的幸福。

第五, 不要牽扯進孩子。 有時候父母的爭吵會涉及孩子的養育、教育問題等, 孩子如果感覺到自己是父母爭吵的矛盾之源, 他會產生負罪感, 會認為“都是因為我, 要是沒有我, 這個家就安寧了。 ”有些孩子會因此出走、輕生, 或者做出自戕的舉動, 這絕不是父母想看到的。

第六, 不要讓孩子當裁判。 對孩子來說, 爸爸和媽媽都是他最愛的人, 他不希望看到這兩個他最愛的人相互傷害, 更不願意在兩個人之間做出評判和選擇,你如果問一個小孩子:“你更愛爸爸,還是更愛媽媽?”他會回答:“爸爸、媽媽我都愛!”這既是孩子的策略,也是孩子的真話。所以,千萬不要讓孩子來擔當裁判,這對他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第七,不要把孩子當武器。有些父母會利用孩子來攻擊對方,“你從來不管孩子”“你為孩子做了什麼”“孩子這些毛病都是你慣出來的”“都是你把孩子教壞的”等,當一方用孩子來攻擊另一方時,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好,是負擔,是累贅,是沒有價值,只會製造麻煩的人,這對孩子的自尊是沉重打擊。

第八,吵後的和解與彌補。夫妻爭吵不可避免,但只要能意識到孩子的感受,吵完之後就趕緊收拾戰場吧,修復孩子的創傷,千萬不要以為爭吵是理所應當,習以為常,吵過之後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這會讓孩子誤以為這就是生活的常態,就是解決衝突的正確方式。俗話說“夫妻沒有隔夜仇”,夫妻間有自己的和解方式,往往發生在孩子看不到的時候。但結果就是,孩子只看到爭吵,沒看到和解,這個過程對他來說就是不完整的,他就只學會了爭吵,沒有學會和解,內心會有極大的困擾和焦慮。所以,要坦誠地對待孩子,解釋你們為什麼爭吵,向孩子表達歉意和安慰,告訴他父母的爭吵與他無關,同時表示爸爸和媽媽已經相互諒解。

當然,說這麼多也是迫不得已,希望這些攻略夫妻們永遠不要用上。夫妻間互敬互愛才是最根本的和諧之道。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即使沒有大張旗鼓的爭吵,他也能從臉色,從語氣,從氣氛,從家裡無處不在的諸多小事中感受到父母之間微妙的溫度。

更不願意在兩個人之間做出評判和選擇,你如果問一個小孩子:“你更愛爸爸,還是更愛媽媽?”他會回答:“爸爸、媽媽我都愛!”這既是孩子的策略,也是孩子的真話。所以,千萬不要讓孩子來擔當裁判,這對他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第七,不要把孩子當武器。有些父母會利用孩子來攻擊對方,“你從來不管孩子”“你為孩子做了什麼”“孩子這些毛病都是你慣出來的”“都是你把孩子教壞的”等,當一方用孩子來攻擊另一方時,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好,是負擔,是累贅,是沒有價值,只會製造麻煩的人,這對孩子的自尊是沉重打擊。

第八,吵後的和解與彌補。夫妻爭吵不可避免,但只要能意識到孩子的感受,吵完之後就趕緊收拾戰場吧,修復孩子的創傷,千萬不要以為爭吵是理所應當,習以為常,吵過之後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這會讓孩子誤以為這就是生活的常態,就是解決衝突的正確方式。俗話說“夫妻沒有隔夜仇”,夫妻間有自己的和解方式,往往發生在孩子看不到的時候。但結果就是,孩子只看到爭吵,沒看到和解,這個過程對他來說就是不完整的,他就只學會了爭吵,沒有學會和解,內心會有極大的困擾和焦慮。所以,要坦誠地對待孩子,解釋你們為什麼爭吵,向孩子表達歉意和安慰,告訴他父母的爭吵與他無關,同時表示爸爸和媽媽已經相互諒解。

當然,說這麼多也是迫不得已,希望這些攻略夫妻們永遠不要用上。夫妻間互敬互愛才是最根本的和諧之道。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即使沒有大張旗鼓的爭吵,他也能從臉色,從語氣,從氣氛,從家裡無處不在的諸多小事中感受到父母之間微妙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