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豆腐做法有竅門 吃法的不對也傷身

豆腐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種食材了, 因為味道鮮美而且還富含各種營養, 再加上豆腐的價格很便宜, 所以一直是受到老百姓們喜歡的一種食物, 我們在日常的飲食中可以用豆腐做出很多種美味來, 不過, 在烹飪的時候, 我們有些事情要注意, 不然雖然美味卻傷身。

最熟悉不過的傳統食品。 它營養豐富, 含有豐富的鈣、蛋白質、氨基酸、卵磷脂等。 用豆腐可以作出多種多樣的豆製品:

水 豆腐(北豆腐和南豆腐)、豆腐乾、油(油食品)炸豆製品(炸豆腐泡等)、鹵煮和薰制豆製品(五香豆腐乾等)、乾燥豆製品(幹豆腐皮)、發酵豆製品(豆腐 乳)。

簡單的食物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內容, 豆腐便是秀外慧中的代表, 其蛋白質是凝聚的豆類蛋白, 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氨基酸食品), 且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 營養價值較高。

不同的豆腐 不同的營養

你 發現在市場上有許多帶著“豆腐”字樣的食品:杏仁豆腐、奶豆腐、雞蛋豆腐、米豆腐等以食品原料為定語的“××豆腐”, 或用商業名稱作定語的如“玉子豆 腐”、“日本豆腐”等。 這些食品名叫“豆腐”, 主要是它們的感官性狀同樣水潤白嫩、口感爽滑, 頗具豆腐的相貌, 但這些“豆腐食品”在製作原料中卻沒有了 “豆腐”中的豆。

它們風味各異, 食法不同, 但要注意 的是“此豆腐不是彼豆腐, 營養作用自不能等同”。 製作不用大豆的“豆腐”也是根據了蛋白質膠體溶液可以在凝固劑的作用下凝集成型的原理。

例如牛奶是均勻的乳白色液體, 用發酵的方法製成的優酪乳就像“豆腐 腦”, 擠出水分可以製成“奶豆腐”。 還有用雞蛋製成膠體溶液後凝固製成的“雞蛋豆腐”(市場上的“日本豆腐”大多就是雞蛋豆腐)。

因 為製作的原料各不相同, 各種“豆腐”的營養價值也就不同於大豆製成的“真豆腐”。 但是不同並不意味著就一定就不如, 只是在選擇的時候要根據營養需要確定食 用品種。 各色沒有大豆的“豆腐”不可能有大豆豆腐的營養價值和作用, 如植物雌激素、豐富的鈣(鈣食品)等。 而“雞蛋豆腐”、“奶豆腐”中會有動物脂肪和膽 固醇的存在。 俗話說的“青菜豆腐保平安”,

特指的就是大豆豆腐。

豆腐裡還有一些學問, 吃不對可能會傷身:

比如, 吃豆腐不能過量, 每天最好控制在100—150克。 否則可能導致以下健康問題:

1、消化不良。 豆腐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 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 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症狀。

2、促使腎功能衰退。 植物蛋白質被人體攝入後, 經過代謝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 由腎臟排出體外。 如果長期大量食用豆腐, 攝入過多的植物蛋白質, 勢必會使體內含氮廢物過多, 加重腎臟的負擔。 尤其腎臟排泄廢物能力下降的老年人, 腎功能可能會進一步衰退。

3、促使動脈硬化的形成。 國外曾有報導稱, 豆製品中豐富的氨基酸可轉化為半胱氨酸,

被人體攝入後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 易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積於動脈壁上, 促使動脈硬化的形成。

4、促使痛風發作。 豆腐含嘌呤較多, 易使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尿酸結石或痛風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