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正確煎煮中藥 煎中藥可以用熱水嗎

煎中藥前不能用沸水泡

中藥往往是人們最信賴的藥品之一, 湯劑也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劑型。 雖然攜帶不方便但是副作用小藥效好,

還是被人們所用。 不過對於湯劑的藥效中醫有些嚴苛的要求, 不然再被煎煮過後, 中藥材的藥效就慢慢流失, 因此煎法應注意。

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 對中藥的煎法歷來都很講究, 如明朝李時珍說:“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 修治如法, 而煎煮者, 魯莽造次, 水火不良, 火候失度, 則藥亦無 功”。 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 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 有人習慣於在中藥煎前用沸水浸泡 藥材, 認為這樣既縮短煎煮時間, 又可使中藥有效成分盡可能多地溶出, 這實際上是缺乏科學的認識誤區, 中藥不可用沸水泡。

中藥所含的蛋白質遇沸水會因驟然受熱而凝固, 並使細胞壁硬化, 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 阻礙內在成分充分溶出。

中藥所含高分子物質, 遇沸水後易形成膠體, 亦不利於有效成分滲出。 中藥切制、粉碎時, 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熱而糊化, 阻礙藥材毛細管通道, 使水分難以滲入, 成分溶解後又難以向外擴散, 最終影響成分煎出。 芳香性中藥, 如薄荷、紫蘇、廣木香、砂仁、豆蔻等, 含揮發油及揮發性物質, 遇熱易揮發, 則不僅忌用沸水泡, 煎煮時更應後下。

一般而言, 中藥煎前多用涼水泡, 泡30分鐘左右;但有實驗提示, 中藥煎前浸泡的最適水溫為40℃~50℃, 此條件既使藥材濕潤充分膨脹, 又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煎藥其他注意事項

1、煎藥用具

傳統的煎藥用具採用沙鍋或陶罐, 這類用具受火均勻、傳達室熱緩慢, 有利於將有效成份析出, 並使析出的成份不容易與用具發生化學變化。

煎藥不宜採用鐵、銅、鋁制鍋, 這些用具極易與湯液成份發生反應, 影響藥效。

2、 煎藥溫度

熬藥時要用文火, 讓藥質漸漸溶入水中, 這樣做既不容易破壞藥性, 又可使藥物的有效成份充剖析出。 快火、旺火煎藥, 常可使植物性中草藥中的蛋白質很快凝固, 影響其它有效成份的析出, 減速低藥物的療效。

3、煎藥時間

煎中草藥時, 不要將水燒開後再向裡面投藥, 而應當先投藥於涼水中浸泡20分鐘, 且水量應淹過藥材, 使水先滲透到草藥中, 讓內部膨大, 再小火煎之, 一般需20-30分鐘, 時間太長易破壞藥性, 交損失其揮發性物質;時間太短, 有效成份未充剖析出。 煎藥切忌煎幹、煎焦後再加水, 這樣做不但無藥效, 而且還會增加毒性。

強壯滋補藥煎的時間可稍微長一些。

4、煎藥次數

一般湯藥煎兩次, 即頭汁和二汁。 煎二汁時水量要少一些, 以免藥汁濃度太低。

對於特殊的礦物藥、貝類藥可煎三汁, 由於這些藥材在水中溶解度小, 宜久煎, 但也不要超過1小時。

5、煮中藥並非越久越濃

日常生活中, 大多數人都以為中藥煎煮越濃效果越好, 煎煮時間越長, 有效成分越多, 其實不然。 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 當 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 這一過程就停止了, 再連續不斷地煎, 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溶解, 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 甚 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

導致藥效降低。

由此可見, 中藥並非煎得越久越好, 不同的處方, 煎開後的時間要求也不同, 應遵醫囑。

6、煎糊的中藥請丟棄

中藥能治療疾病的道理, 就在於它含有生物鹼、皂素、鞣質等有效成分。 中藥所以要煎熬, 目的在於要把藥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來, 以利於治療疾病。

煎藥的方法是否適當, 對其療效有很大關係。 煎熬時間短了, 藥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來, 影響治病效果;煎熬時間過長, 會使有效成分(例如揮發性成分) 遭到破壞或丟失, 並且還會把藥煎糊。 中藥一旦煎糊, 其性質就會發生改變。 例如, 滋補性中藥煎糊後, 其性味會由甘甜變成苦澀, 不可能再起到滋補作用;活血化 瘀藥物煎糊後, 會變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

大部分中藥煎糊後, 有效成分都會遭到破壞, 甚至效果相反, 該清熱的不能清熱, 該滋補的不能滋補。 因此, 中藥煎糊後應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