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髖關節後脫位的治療

我們都知道我們身體是由許多關節組成, 只有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的關節保持正常, 我們才能夠正常進行正常的運動, 髖關節作為我們身體中最大的一個關節, 往往會容易出現很多問題, 髖關節後脫位就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 出現這樣的疾病我們一定要及時治療, 否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困擾, 也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正常生活, 下面一起瞭解一下髖關節後脫位的治療。

髖關節後脫位:

(一)Allis法 一助手將患者骨盆固定, 術者騎跨在腿上用雙手抱起脛骨上端使膝髖各屈曲90°, 牽引、外旋伸直下肢。 在牽引外旋過程中可聽到清脆的響聲, 說明股骨頭已復位, 患肢畸形消失, 髖關節可做各向活動。

(二)Bigelow法 病人腰麻或全麻及睡在墊子上, 助手穩住骨盆, 術者一手握患肢踝部另一前臂套在膕窩處使膝、髖各屈曲90°牽引下內收、內旋,

膝貼近軀幹, 繼續牽引使髖外展外旋伸直即可將股骨頭送入髖臼內, 這個動作若是左髖關節脫位如像作一個大問號。 右側復位正好是一個反問號, 股骨頭納入髖臼可聽到或感到彈響。

(三)膝牽引法(Bihler法) 患者臥于墊子上, 骨盆由助手穩住, 患肢膝髖各屈曲90°用一寬布帶結成一圈, 套在患肢膕窩下, 術者一膝跪於患側地面, 另一腳立於地面, 膝關節屈曲成直角置於患肢膕窩下(右髖關節脫位時術者用右膝, 左髖關節脫位時, 術者用左膝)將布帶圈扭轉成8字形。 術者彎腰, 然後將8字形上圈套於術者頸部。 術者以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之上前方(右髖關節脫位時術者用右手, 左髖關節脫位時術者用左手)另一手扶住患肢之膝部。

然後術者伸直軀幹和頸部, 使布帶圈向上牽引患肢, 同時以緊握踝部的手向下施加壓力, 牽引力應緩慢而有力, 不可使用衝擊性力量。 牽引時將患肢膝部作不同方向旋轉可幫助復位。 此時可聽到響聲復位即已成功, 髖部畸形消失, 並可作全面的被動運動。

(四)Stimson法 即使病人俯臥在書桌上, 髖關節掛在桌外, 使膝關節、髖關節曲90°進行牽引也可使髖關節脫位復位。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不管什麼疾病, 如果能在患病的初期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 就能減少很多痛苦的存在, 髖關節後脫位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為了能減少這樣疾病的發生, 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儘量少做一些劇烈的運動, 飲食上儘量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