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香熏的鼎盛時代

隋唐兩宋時期, 香熏的發展進入鼎盛期, 香熏的使用更加系統化、精細化。

士大夫的香熏時尚

魏晉時, 男子熏衣之風尤為突出, 如西魏時, 文帝曹丕好熏香, 竟因香氣太盛而致馬匹受驚, 《魏書·方技傳》載曰“馬惡衣香, 驚齧文帝膝”;尚書令荀彧特別喜愛熏衣, 時人稱“荀令君至人家, 坐處三日香”, 因而有“荀令留香”的典故(《襄陽記》)。 到了南北朝時期, 據《顏氏家訓》記載, 貴族子弟已是“無不熏衣剔面”了。

此時, 文人們寫出了不少與香熏有關的文學作品, 如曹丕、曹植的《迷迭香賦》, 傅咸、成公綏的《芸香賦》等等。 香學專著也開始出現,

如南朝範曄著有《和香方》, 其自序中載有關於各種香料特點和使用注意事項的論述:“麝本多忌, 過分即害;沉實易和, 盈斤無傷。 零藿燥虛, 詹唐黏濕。 ”

醫、道用香

道家認為香可以輔助修道, 東晉《太丹隱書洞真玄經》曰“燒青木香及熏陸安息膠於寢處頭首之間者, 以開通五濁之臭, 止地上魔邪之氣, 直上沖天四十裡”;北魏道士寇謙之為每種齋儀都規定了相應的儀式, 凡求願、治病、超度亡靈等都須先起香火、拈香訴願。 葛洪《抱樸子內篇·黃白》載煉丹、齋醮時須焚香:“凡作黃白, 皆立太乙、玄女、老子坐醮祭, 如作九丹法, 常燒五香, 香不絕”。

此時香藥在醫療上的用法也日趨豐富, 包括了內服、佩帶、焚燒等各種方法。 《抱樸子內篇》中有不少涉及香的內容,

如論述香藥之珍貴“人鼻無不樂香, 故流黃、郁金、芝蘭、蘇合、玄膽、素膠、江離、揭車、春蕙、秋蘭, 價同瓊瑤”(見“辨問”);另有入山辟蛇法, “以麝香丸著足爪中, 皆有效也”(見“登涉”)等等。 又《肘後備急方·治面皰發禿身臭心惛鄙醜方》載有“六味熏衣香方”, 方用沉香、麝香、蘇合香、白膠香、丁香、藿香, 為醫籍收錄香方的較早記載。 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也收錄了蘇合香、龍腦香、熏陸香等外來香藥, 並且在為多種香藥作注時, 多有提及“道家用以合香”之語;其《登真隱訣·卷下·章符》則曰“因病入靜, 需四面燒香, 安四香爐”。

此外, 《隋書·經籍志》中著錄有《香方》(宋明帝撰)、《龍樹菩薩和香法》、《雜香方》、以及《雜香膏方》等, 雖然書籍已佚, 但已經能夠反映出當時香方的豐富繁榮狀況了。

此時由於江浙一帶青瓷的興盛, 一時各種青瓷熏爐十分普及, 如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市博物館、蘇州市博物館的各類青瓷香熏爐。

宮廷的香熏生活

隋唐兩宋時期, 皇親貴戚和享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文人仍是用香的主要階層, 他們不僅繼承了前人對香的愛好, 還賦予其更加豐富的內涵:宮廷中用焚香來顯示莊嚴和禮遇, 並寫進制度;權貴們將奇香作為炫耀的資本, 用以互相比試;而文人則將焚香視作優雅生活的標誌, 將其發展成清玩之事。

如《新唐書·儀衛志》中提到“朝日, 殿上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 這種制度在唐詩中也得到了反映, 賈至《早朝大明宮》:“衣冠身惹禦爐香”, 杜甫和詩“朝罷香煙攜滿袖”等等,

可見當時確有朝會熏香之制。 唐朝時, 海陸交通發達, 國力強盛, 四海來朝, 各國都將自產的香藥列為重要朝貢品, 大量客居中原的胡商也多經營香藥。 唐王室在開元二年(714)于廣州設立市舶使, 其最初的職能就是為王室採辦包括香藥在內的奢侈品。 通過官方朝貢、民間貿易和海外採辦, 進入中原的香藥日益充足。 有了物質基礎, 喜愛香熏的權貴們便興起了“鬥香”活動。 唐中宗時舉辦過一次高雅的比香大聚會, 宗楚客兄弟、武三思以及皇后韋氏等諸親屬權臣在會上各攜名香, 比試優劣, 名曰“鬥香”。

至宋代, “焚香”已發展成文人四般閒事(焚香、鬥茶、插花、掛畫)之一, 成為高雅情趣的象徵。 文人們熱衷於製作和收集香方,

不少香方緣此而以其名、字、號來命名, 如楊吉老龍涎香、丁晉公清真香、蘇內翰貧衙香、徐鉉伴月香等。 宋代不少文人都撰有《香譜》, 從沈立、洪芻到陳敬, 兩宋出現的《香譜》類著作計有十數家;另有丁謂《天香傳》、葉廷珪《南蕃香錄》、顏博文《香史》等香學作品。 香學專著的數量之眾, 足見文人熏香風氣之盛。

唐宋時期出現了大量以貴金屬等材料製作的工藝精湛的香囊(或稱“香球”)等香熏器皿, 唐詩人張祜《太真香囊子》詩“蹙金妃子小花囊, 銷耗胸前結舊香。 誰為君王重解得, 一生遺恨系心腸”就是喟歎唐明皇李隆基與楊玉環生死別離後, 見到所留遺物“香囊”而作。

醫療用香的拓展

唐代出現了以外來香藥為主要內容的《海藥本草》,

藥典《新修本草》也收載了安息香、龍腦香等數十種香藥。 醫家對香藥的認識和應用經驗較前有了很大提高, 方書中香熏方劑的數量開始增多, 《千金方》、《外台秘要》收錄的熏衣香方、防疫香方和一般焚香方有數十首之眾, 如熏衣香方、濕香方、百和香、裛衣香方等。 至宋代, 香藥進口量大增, 社會生活中處處用香, 醫家對香藥的應用也更加熟練, 大量香熏方劑出現在《太平聖惠方》、《蘇沈良方》等方書中,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更是專辟“諸香”一節, 載芬積香、衙香、降真香、清遠香等;香熏的應用範圍亦有所擴大, 涉及熏衣、防疫、祛穢、醒神、治疾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