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的功效與作用
【藥 材 名】常春藤
【英 文 名】Chinese Ivy Stem
【拉 丁 名】Caulis Hederae Sinensis
【別名】士鼓藤,龍鱗薜荔,尖葉薛荔,三角風,三角尖,上樹蜈蚣,爬牆虎,槭楓,尖角楓,山葡萄,狗姆蛇,鑽天風,百腳蜈蚣,鑽矢風,楓荷梨藤,風藤草,犁頭南楓藤,三角箭,土楓藤,散骨風,三葉木蓮
【名稱考證】士鼓藤(《本草拾遺》)、龍鱗薜荔(《日華子本草》)、尖葉薛荔(《聖惠方》)、三角風、三角尖(《綱目》)、上樹蜈蚣(《分類草藥性》)、爬牆虎、槭楓、尖角楓、山葡萄、狗姆蛇(《中國樹木分類學》)、鑽天風(《四川中藥志》)、百腳蜈蚣(《中國藥植圖鑒》)、鑽矢風、楓荷梨藤(江西《草藥手腸》)、風藤草(《西藏常用中草藥》)、犁頭南楓藤、三角箭、土楓藤、散骨風、三葉木蓮(《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五加科植
【藥用部位】常春藤的莖、葉。
【性味歸經】苦, 涼。 ①《本草拾遺》: “苦。 ”②《本草再新》: “味苦, 性微寒, 無毒。 ” ③《西藏常用中草藥》: “性平, 味甘。 ”《本草再新》: “入肝、脾二經。 ”
【功效主治】祛風, 利濕, 平肝, 解毒。 治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3錢;浸酒或搗計。 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資源分佈】分佈華北、華東、華南及西南各地。
【古籍考證】①《綱目》:主風濕流注疼痛, 及癰疽腫毒。 ②《本草再新》:治肝鬱, 補脾利濕, 去風滑痰, 通行經絡, 行血和血, 並能理氣。 ③《草木便方》:治小兒慢驚, 風痰。 除刀傷犬咬毒。 ④《分類草藥性》:治筋骨疼痛, 風濕麻木, 泡酒服。 能洗瘡毒。 ⑤《開寶本草》:平肝順氣, 明目, 治頭暈。
【化學成分】莖含鞣質(12.01%)、樹脂。 葉含常春藤甙、肌醇、胡蘿蔔素、糖類;還含鞣質29.4%。
【相關選方】①治肝炎:常春藤、敗醬草, 煎水服。 (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關節風痛及腰部酸痛:常春藤莖及根三至四錢, 黃酒、水各半煎服;並用水煎汁洗患處。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產後感風頭痛:常春藤三錢,
【原生形態】常春藤多年生常綠藤本, 長達20米。 莖光滑, 嫩枝上有柔毛如鱗片狀, 借氣根攀援他物。 單葉互生, 革質光滑;營養枝的葉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長圓形, 長2~6釐米, 寬1~8釐米, 全緣或三裂, 基部截形;花枝和果枝的葉橢圓狀卵形、橢圓狀披針形, 長5~12釐米, 寬2~6釐米, 先端尖, 全緣, 基部楔形, 葉柄長1~5釐米。 傘形花序, 傘梗長1~2釐米, 具棕黃色柔毛;花柄長5~10毫米, 無節, 有柔毛;花萼有5齒;花瓣黃綠色, 5片, 卵圓形;雄蕊5, 與花瓣交錯排列;子房5室, 花柱聯合成短柱形, 果實圓球形, 漿果狀, 黃色或紅色。 花期8~9月。 野生于山野, 多攀援於大樹或岩石上, 庭園常有栽培。 分佈華北、華東、華南及西南各地。 本植物的果實(常春藤子)亦供藥用。
【參考出處】《本草綱目拾遺》,《綱目》,《本草再新》,《草木便方》,《分類草藥性》,《開寶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