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中國科學家提出腫瘤異常生長“細胞核信號陷阱”學術觀點

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夠通過在細胞核內聚集、放大促癌信號轉導的新機制, 而促進腫瘤發生與異常生長的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 提出了腫瘤異常生長的“細胞核信號陷阱”學術觀點。 12日出版的《癌細胞》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 發表了這一研究論文。

腫瘤發生發展機制研究, 是長期以來生物醫學界備受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 事關眾多癌症患者治療新技術、新藥物的研發與應用。 目前科學家對於腫瘤細胞惡性增殖的信號轉導分子機制, 進行了大量研究。 針對腫瘤細胞信號通路設計出的數種靶向藥物,

已經應用於治療胃腸道腫瘤、乳腺癌等。 如何提高腫瘤靶向藥物治療的敏感性, 以及如何克服耐藥性, 已成為目前轉化醫學領域密切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研究團隊, 在1998年從人樹突狀細胞基因文庫中, 通過隨機測序, 自主發現了一個當時功能未知的分子RabJ(後來命名為RBJ)。 通過研究發現, RBJ高表達於多種腫瘤細胞中, 並能夠促進細胞惡性轉化, 高表達RBJ腫瘤患者的生存期顯著縮短。 RBJ在腫瘤細胞核內可以直接結合信號分子MEK和ERK, 將其錨著於細胞核, 使其“陷”入細胞核而不能出核, 從而造成促癌信號分子在細胞核內異常聚集, 導致下游細胞生長基因異常表達和腫瘤惡性生長。

降低RBJ表達可以顯著抑制腫瘤生長, 表明中國自主發現了一個有應用價值的潛在腫瘤靶標。

專家認為, “細胞核信號陷阱”學術觀點為研究腫瘤細胞異常生長機制提出了新思路, 提示“攻破細胞核陷阱”以阻斷優勢性促癌信號轉導途徑是抗癌藥物設計的方向之一。 (肖鑫、胥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