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選購保健品的幾個誤區
選購保健品的誤區
誤區一:保健品能治病
很多消費者混淆了“保健”與“治療”的概念, 認為保健品能夠起到治療, 甚至治癒疾病的作用,
誤區二:補品就是好的
有的消費者認為多吃保健食品, 多補充營養只好不壞, 其實不然。 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服用保健食品的。 從醫學角度來講只有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需要使用保健品來對機體進行調節。 從養生的角度來講, 日常適當補充微量元素有利與身體健康, 而某些行業的從業人員服用抗輻射, 促進排鉛等有勞動保護性質的保健食品是有利健康的。 對保健食品不論什麼成份,
誤區三:盲目相信廣告
廣告的發佈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該企業的實力和規模, 但不能完全保證廣告的描述適合於您。 盲目相信廣告, 完全以某些廣告的內容作為保健品的購買標準, 還可能上虛假廣告和不法商家的當。
使用保健品的四個守則
守則1:有需要時再吃
身體對營養素的吸收並非照單全收, 吃得少反而會強迫細胞吸收。 每隔兩三天吃一次, 不但減少過量危險, 也可補足身體對營養素的需求。
慢性病人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 因為慢性病, 如同處於高壓狀態中, 很容易消耗維生素B族。 比如咀嚼、食物攝取有問題的銀髮族,
守則2:注意藥物交互作用
維生素和保健食品經常會與西藥發生作用, 建議心、肝、腎有問題的人使用前, 最好先和醫生討論。 常見藥物相互作用有魚油、大蒜、銀杏與阿司匹林同用會有出血危險。
纖維類保健食品, 如車前草等會減少止痛藥普拿疼藥效, 因此最好先服用西藥, 等兩小時藥物吸收後, 再服用保健食品。 保肝類保健食品, 如菇類等會啟動身體解藥基因, 讓藥物失效, 因此最好與西藥間隔3~4小時後再用。
守則3:不要超過每日建議用量
即使安全性較高的水溶性維生素B和維生素C,
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 最好在每日建議範圍內, 且選擇複合維生素會比單一補充劑安全。 辨識維生素是否過量, 可看營養標示的建議攝取量(RDA), 美國的USRDA標示為100%, 表示完全符合。 如果是100%×66, 表示建議量是66倍, 劑量太高會有危險。
守則4:最好選擇小包裝
吃營養品也要分散風險, 至少每兩個月更換不同品牌, 不但可增加身體利用率, 也可避免產生抗藥性。 此外, 因為用量不多, 最好選擇小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