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比治病更重要
“順時”其實不深奧
一說起中醫養生理論, 人們往往覺得深奧難懂, 中醫養生其實很“親民”, “對於家中、辦公室的溫度, 就應該按照順四時理論而為之”。
民間有句穀話:冬天不冷, 夏天不熱, 遲早要坐病。 這本來是指某些氣候異常的年份患病的人會增多, 但這句話中所說的情況現在已成為常態。 “夏天的時候將空調開足馬力, 室內寒氣徹骨, 穿套裝還略感寒涼, 這種情況是很容易患感冒、關節痛的。 那麼冬天將暖氣燒得‘熱火朝天’, 室內溫度高得穿短褲背心, 這樣‘溫暖’的環境總不會生病了吧?也不然。 這不但浪費能源, 而且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其危害並不比冷氣小。 ”中醫專家認為, 《黃帝內經》中有“冬不藏精, 春必病溫”一說, 嚴寒的冬季, 人體精氣本應處於閉藏狀態, 如果外部溫度太高, 人體腠理反常張開, 氣血自然隨之耗散。 雖然此時看起來仍是“健康”的, 但人體早已形成“表虛”之態,
中醫專家建議冬天的室溫不要過熱, 最高控制在20℃左右即可。 同理, 夏天最好備把扇子, 自己動手享受自然風。 “人的生命不能違背天地自然運行的基本規律。 冬天當冷, 夏天當熱, 這就是最基本的‘順時’養生之理。 依此規律養生, 可減少疾病的發生。 ”
飲食起居無不“順”
人可比喻成一棵落葉樹。 “冬天樹葉落光, 原來分散於枝葉上的營養開始收向根部, 枝葉營養相對不足;春天營養又從要問走向樹葉;到了夏天, 枝繁葉茂, 而根部的營養相對冬季有所不足。 人也是一樣, 春天氣血由內向外走;夏天氣血充盈, 表面相對空虛。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夏天為何多患胃腸道疾病而秋冬易感冒的原因,
由於人體具有這種“順時”的特性, 我們的生活起居都應順應這種特性, 有針對性的調養進補。 春季以養肝為主, 無論男女均可吃點烏雞白鳳丸,
食養順四而變, 作息亦是如此。 中醫專家認為, 起居應根據四季的特性隨時調整, 簡單地說就是“跟著太陽走”。 春天是萬物生髮的季節,
呵護陽氣冬至始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 黑夜最長的日子, 按照中醫陰陽五行理論, 這也是一年之中陰氣最盛的日子, 起居自有特別的講究, 。 “冬至陰氣鼎盛, 陰氣開始緩慢回升;而夏至是陰氣開始生髮的日子。 此時, 初生之氣就像嬰兒一樣弱小, 需要我們細心呵護。 在這兩個時段, 大家不要遠行和劇烈運動, 在家好好休息, 對身體的補養是珍貴藥物也無法比的。 而春分、秋分之時, 人體氣血內外各半, 運化正盛, 外界氣候冷暖適宜, 故應該加強室外運動, 以助氣血運行。 ”
一天如同濃縮的四季, 子時與五時正對應一年的冬至、夏至, 因而中醫提倡睡‘子午覺’, 以保持體內陰陽平衡。 上午7-9點是一天之中胃氣的頂點, 9-11點脾運化強健,而15點左右是小腸的工作高峰,因而9點和15點最宜進食的時間,如工作繁忙不能按時吃飯者,可將進餐時間調整至此。夜班者不必勉強自己夜間禁食,但應選擇清淡飲食,避免過高的“油水”對肝臟的損害。
9-11點脾運化強健,而15點左右是小腸的工作高峰,因而9點和15點最宜進食的時間,如工作繁忙不能按時吃飯者,可將進餐時間調整至此。夜班者不必勉強自己夜間禁食,但應選擇清淡飲食,避免過高的“油水”對肝臟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