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氣功”的修習程式
佛教止觀或“氣功”的修習程式比較靈活,
表現有漸、頓、不定三種情形。
1、漸修。
即按照一定的程式逐步地斷惑證果,
這是印度大小乘論典中所說修習止觀的通途。
修習者須從止入門,
循序漸進,
先系心一緣,
經九住心位,
漸漸進入初禪未到地定以上,
證得身心輕安,
然後於奢摩他寂定心中修觀,
發無漏慧,
由無漏慧引發身心輕安,
住此境中安然不動,
稱“止觀雙運”。
淨土宗的念佛三昧,
密宗下三部法從有相瑜伽入無相瑜伽,
無上瑜伽從生起次第入圓滿次第,
禪宗北宗從念佛入一行三昧,
法門雖各有不同,
而從止入觀,
藏密漸入法的五瑜伽說, 用來概括漸修禪的次第最為明晰:
(1)加行瑜伽:禮拜、供養、護摩、念誦、研習教理等。
(2)專一瑜伽:心專注一緣, 為修止。
(3)離戲瑜伽:於前所證寂定心中, 反觀心性, 現量證得離名言思慮的真如而見道, 為修觀。
(4)無二瑜伽:于一切境緣中修觀, 證得心法不二、動靜不二、寂照不二、生死涅盤不二。
(5)無修瑜伽:功德圓滿, 惑業淨盡, 無能修所修、能證所證。
這種漸入之途, 適宜於多數中下根器的眾生修學。 宗喀巴大師力主此道, 反對從修觀頓入, 其《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說:“印度少數論師, 有說無須別求正奢摩他, 最初即以觀慧思擇, 亦能引生毗婆舍那者, 違諸大德所造論典, 非諸智者所憑信處。
2、頓修。 頓修止觀之道, 指一入手即修觀, 頓悟得慧, 然後依所得慧頓修或漸修證止觀雙運。 漢地台、賢、禪諸宗及藏傳寧瑪、迦舉等派, 皆有此說, 而台賢禪三宗尤力倡頓悟頓修。 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說, 聲聞乘中, 也有人從初發心即修慧行, 發電光三昧, 而得無漏慧, 成阿羅漢。 電光三昧, 在最初級的欲界定中, 就有可能發生, 依此刹那間頓悟的真無漏慧, 便可斷盡煩惱而成“慧解脫阿羅漢”, 但此羅漢尚未具禪定神通, 還須漸修禪定, 得定慧俱解脫。 此可謂先觀後止, 頓悟漸修。 大乘天臺宗的一心三觀、圓頓止觀觀心不思議境、禪宗觀心、參話頭等,
3、不定止觀, 有二說。 一是從止觀的性質而言, 依《大集經》之說, 各種世間禪, 只要以佛法的觀慧修習, 住於禪而不著於禪, 則為出世間禪。 世間與出世間之分, 唯在觀慧。 二是從止觀的修習次第而言, 初學者應根據自己的根器、愛好, 選取合宜的止觀, 從一門深入, 不必固執次第, 也非不依次第。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把各類人修禪的不同次第分為四種:一、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