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辨證施治糖尿病
糖尿病屬於中醫消渴的範疇。
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為特徵的一種疾病。
消渴之名,
首見於《黃帝內經》。
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將消渴分為三種類型:渴而多飲者為上消;消穀善饑者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為下消。
中醫認為,
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素體虛弱等因素均可導致消渴。
該病的病機特徵是陰虛燥熱,
以陰虛為本,
以燥熱為標,
且兩者互為因果:燥熱甚者則陰虛越甚,
陰虛甚者則燥熱越甚。
消渴的病變部位在肺、胃和腎,
而以腎臟的病變為重。
如果患者肺燥陰虛,
糖尿病的病程較長, 該病患者的病情常常日久不愈, 最終會因氣陰兩傷而合併出現其他病變。 例如, 患者若肺燥陰傷, 可合併肺癆等病症, 若腎陰虧耗, 肝失滋潤, 可合併雀目、內障、耳聾等病症, 若燥熱內熾, 蘊毒成膿, 可合併瘡癤、癰疽等病症, 若陰虛燥熱, 煉液為痰, 痰阻經絡, 可合併中風偏癱或胸痹心痛等病症, 等等。
在臨床上, 根據中醫理論可將糖尿病分為肺熱津傷型、胃熱熾盛型、腎陰虧損型和陰陽兩虛型。
一、腎陰虧損型糖尿病
該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尿頻量多為主, 並伴有尿濁如脂膏, 或尿有甜味, 腰膝酸軟, 乏力, 頭暈, 耳鳴, 口唇乾燥, 大便幹結, 皮膚瘙癢, 舌紅, 少苔, 脈數等。 治療此型糖尿病應以滋陰補腎、潤燥止渴為主, 可選用《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六味地黃丸(可加減)。 其方藥組成是:熟地24克, 山萸肉、懷山藥各12克, 丹皮、澤瀉、茯苓各9克。 每日一劑, 用水煎服。 患者若有煩躁、五心煩熱、失眠、盜汗等症, 可加用知母、黃柏各10克(即知柏地黃湯), 若神倦乏力明顯, 可加黨參、黃精、黃芪各15克, 若尿量過多且混濁, 可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各10克。
二、陰陽兩虛型糖尿病
該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尿頻量多且混濁如脂膏, 甚則飲-溲-, 同時伴有腰膝酸軟, 畏寒怕冷, 形體消瘦, 四肢欠溫, 面容憔悴, 舌淡苔白而幹, 脈沉細無力等。 治療此型糖尿病應以溫陽滋陰、補腎固澀為主, 可選用《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可加減)。 其方藥組成是:附子(先下)、桂枝各10克, 熟地黃24克, 山萸肉、懷山藥各12克, 丹皮、澤瀉、茯苓各9克。 每日一劑, 用水煎服。 患者若畏寒肢冷較甚, 可加鹿茸粉0.5克(沖服), 若尿過頻量過多, 可加覆盆子、金櫻子、桑螵蛸各10克。
三、肺熱津傷型糖尿病
該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口渴多飲為主, 並伴有口乾舌燥, 隨飲隨渴, 尿頻量多, 舌紅少津, 苔薄黃而幹, 脈數等。
四、胃熱熾盛型糖尿病
該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多食易饑為主,
需要說明的是, 在治療上述四種類型的糖尿病時, 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適當地加用一些活血化瘀藥, 如田七、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