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內障
概述
老年性白內障是最常見的。
多見於50歲以後,
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加,
近年來又稱為年齡相關性白內障(age-related cataract)。
病因
在全身老化,
晶體代謝功能減退基礎上加上多種因素形成的晶體疾患。
研究證明,
遺傳、紫外線、全身疾患、營養狀況等因素與白內障形成有關。
症狀
雙側性,
但兩眼發病可有先後。
視力進行性減退,
有時在光亮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固定的黑點。
由於晶體不同部位屈光力變化,
可有多視,
單眼複視,
近視度增加。
臨床上將老年性白內障分為皮質性,
核性和囊下三種類型。
1.皮質性白內障(cortical cataract)以晶體皮質灰白色混濁為主要特徵,
2.核的密度增大, 屈光指數增加, 病人常訴說老視減輕或近視增加。 早期周邊部皮質仍為透明, 因此, 在黑暗處瞳孔散大視力增進, 而在強光下瞳孔縮小視力反而減退。 故一般不等待皮質完全混濁即行手術。
3.後囊下白內障(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 因混濁位於視軸區, 早期即影響視力。
檢查
1.皮質性白內障:
(1)初發期散瞳後可見到眼底紅反光中有黑色楔形暗影,
瞳孔區仍透明。
(2)未成熟期在未成熟期晶體前囊下皮質尚未完全混濁,
用斜照法檢查時,
可在光源同側瞳孔區看到新月形投影,
這是此期的特徵。
(3)成熟期混濁擴展到整個晶體,
皮質水腫減退,
晶體呈灰白色或乳白色。
(4)過熟期可見虹膜震顫現象。
2.晶體混濁多從胚胎核開始, 逐漸擴展至成人核, 核的密度增大, 屈光指數增加, 早期周邊部皮質仍為透明。
3.後囊下白內障:在晶體後極部囊下的皮質淺層出現金黃色或白色顆粒, 其中夾雜著小空泡, 整個晶體混濁區呈盤狀, 常與皮質及核混濁同時存在。
治療
成熟期或近成熟期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