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放屁肛門噴出血 以為得腸癌就醫才知是大痔瘡

22歲的小梅(化名)是名上班族, 壓力一大就想拉肚子, 某次她放完屁突然覺得屁股涼涼, 以為剉賽到廁所檢查, 沒想到卻發現內褲一片紅,

一擦肛門發現滿是鮮血, 讓她以為自己得了大腸癌, 情緒陷入穀底。 後來在同事的建議下就醫檢查, 經指診發現是痔瘡所致, 才讓她破涕為笑。

專家表示, 許多人對大腸癌都有錯誤迷失, 只要大便滲血或肛門流血, 就以為自己罹癌, 殊不知很多時候其實都是痔瘡在作怪。

分辨大腸癌與痔瘡, 最直覺的方式就是血的顏色。 若為鮮紅色, 且排完便後仍繼續滲出, 十之八九都是痔瘡;反之, 若血是摻雜在糞便中一同排出, 顏色呈暗紅色, 則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 肛門上面的部位較直腸、直腸上叫結腸, 分別距離肛門段10~30公分, 若癌變的部位越上面, 與糞便混合程度也會越明顯, 出來的血也就沒有這麼紅了。

此外, 許多民眾常有錯誤迷思, 認為痔瘡下一階段就會進展成大腸癌, 但胡煒民表示, 這兩者完全無關。 大腸癌主要是因飲食西化, 如吃了太多油炸、辛辣、肉類的食物, 加上基因引起, 基本上好發在4、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

痔瘡則是反應了一個人的生活習慣, 若睡眠不足、疲勞、吃辣、喝酒或者工作性質與生活作息不正常,

都容易誘發。 遺傳也是年輕族群得痣的一大因素。 胡煒民提到, 假若父母有一方曾受痔瘡困擾, 小孩有50%的機率會出現痔瘡。

雖然大腸癌與痔瘡沒有直接關係, 但胡煒民提醒, 若第一次流血, 還是要先去給醫師檢查, 一旦指疹發現為痔瘡, 會建議改善生活方式, 從不熬夜做起, 並輔以藥膏或塞劑治療, 假如依然血流不止, 才會考慮以橡皮筋幫忙結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