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蓼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Máo Liǎo
【別名】小蓼子草、蓼子草、紅蓼子、竹葉菜、小毛草、柳辣子、紅梗草、細刺毛蓼、香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毛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barbatum L.[ P.BarbatumL·var·gracuile(Dans·)Steward]
採收和儲藏:初花期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 高40-100cm。 莖直立, 無毛或被疏短柔毛。 葉互生;葉柄長約1cm, 密被柔毛;托葉鞘筒狀, 長1.5-2cm, 膜質, 密生長柔毛, 先端有粗壯的長睫毛。 葉片披針形, 長8-15cm, 寬1.5-3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 兩面疏破短柔毛, 葉緣有緣毛;葉脈明顯, 沿中脈密生柔毛。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 總花梗疏生短柔毛或近于無毛;苞片膜質,
【生境分佈】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m以下的山地路旁、溝邊及林蔭下。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東、中南及西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技圓柱形, 粗壯, 黃褐色, 密被伏毛, 斷面中空, 節部略膨大。 葉捲曲, 易破碎, 展平後呈披針形, 或狹披針形, 長8-15cm, 寬l-2cm, 先端長漸尖, 基部楔形, 並下延至葉柄, 兩面被短伏毛, 褐色, 草質;托葉鞘長筒狀, 長1.5-2cm, 密被粗伏毛, 膜質, 先端有粗壯的長睫毛。 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 長可達10cm;花被淡紅色或黃白色。 瘦果卵形, 有3棱, 長約2mm, 黑色, 有光澤, 具宿存花被。 氣微, 味微澀。
【藥理作用】全草有抗菌作用:根有收斂作用, 可治腸炎;種子為芳香劑,
【性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排膿生肌;活血;透疹。 主外感發熱;喉蛾;久瘧;痢疾;泄瀉;癰腫;疽;瘺;瘰鬁潰破不斂, 蛇蟲咬傷;跌打損傷;風濕痹痛;麻疹不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1.《本草拾遺》:主癰腫疽痿瘰鬁, 杵碎納瘡中, 引膿血, 生肌。 亦作湯洗瘡;兼濯足治腳氣。
2.《植物名實圖考》:取根敷傷。
3.《廣西藥植名錄》:消腫, 散毒, 治皮膚病。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