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腮腺瘤治療方法

腮腺瘤是很多人不陌生的, 這樣的疾病病因複雜, 而且患有腮腺瘤後, 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 否則腮腺瘤嚴重後, 對自身身體影響很大, 嚴重也是會誘發其他疾病出現, 使得身體會變得更加虛弱, 那腮腺瘤治療方法都有什麼呢, 這樣的疾病治療上也是有一些不錯方法。

腮腺瘤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腮腺惡性腫瘤以手術治療為主, 應根據病變大小、病理類型、惡性程度來決定手術切除範圍。 低度惡性(高分化型)僅需行局部擴大切除手術, 而對高度惡性(低分化型)在局部擴大切除後尚應給予輔助放療、全身預防性化療以及免疫治療。

(1)手術方法:有由前向後, 先分離腮腺導管的方法和由後向前, 先解剖面神經總幹的方法2種。 前法適用位於耳下的混合瘤, 後法適用於腮腺前部的混合瘤。

(2)手術注意事項:

①由於腫瘤包膜不完整及浸潤性生長, 常難以確定其邊界,

故首次手術時應在距腫瘤1cm以上將正常組織一併作廣泛切除, 將是提高遠期療效的重要措施。 如切除不完全徹底, 易於復發, 雖再次手術, 常不能獲得滿意效果。

②手術中切忌切破腫瘤包膜, 否則將使腫瘤組織外溢, 極易造成種植性復發。

③如術中需作冰凍切片檢查, 應在腫瘤完全切除後, 再切取組織送檢。 送檢組織應注意邊界組織有無癌細胞, 以確定切除範圍是否完全徹底乾淨。

④分離面神經時應在淺面沿其走向逐步分離, 切忌在深面分離, 切勿傷及面神經鞘膜。

⑤遇有出血, 應用鹽水紗布壓迫止血, 或輕拭血液, 嚴禁用力摩擦止血及鉗夾止血。

⑥術中涉及面神經處理時, 應根據腫瘤與面神經的關係而定, 不應單純為了保留面神經而冒復發的危險,

但術前亦應根據臨床表現有所估計, 以利手術進行。

若腫瘤是惡性程度高的腺樣囊性癌、低分化黏液表皮癌、腺癌、鱗癌、未分化癌、惡性混合瘤侵及面神經或與之粘連者, 應連同腫瘤一併作腮腺全葉切除。

若腫瘤處面神經粗大、變硬、色澤暗紫或面神經貫穿於腫瘤中者, 應將受累部分與腫瘤一併切除。

⑦面神經部分切除後可酌情在無張力情況下行面神經端端吻合, 或副神經近端與面神經周圍吻合。 對缺損較大者, 可應用耳大神經或腓腸神經移植。 如面神經切除可同時用筋膜懸吊或咬肌轉移, 以及眼內眥、外眥縫合來改善畸形, 恢復功能。

⑧對低度惡性腫瘤, 如高分化黏液表皮樣癌,

只要與面神經有一定距離, 或面神經雖與腫瘤輕度粘連, 但其間尚可分離, 則應儘量分離保留。 術中用液氮冷凍處理面神經及其周圍組織, 或術後給予放療。 馬大權(1988)根據國內外資料認為手術中是否保留面神經, 應決定於臨床表現, 而不是根據組織病理類型。 腫瘤雖已侵及面神經, 但臨床無面癱現象者, 面神經並非不能保留, 但術後應給予放療, 仍可有較高的治癒率。 但此處理不適用於易沿血管神經蔓延的腺樣囊性癌。

⑨對頸淋巴結是否作頸淋巴廓清術意見不一, 有認為除高分化黏液表皮樣癌外, 即使無腫大淋巴結亦應進行頸淋巴廓清術。 也有認為頸淋巴廓清術僅適用於能觸及腫大淋巴結並疑為轉移者。 但對高度惡性的腮腺癌(鱗癌、未分化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表皮樣癌),

其轉移率較高, 可作選擇性頸淋巴廓清術。

⑩如下頜骨與腫瘤有粘連, 影像學診斷無骨質破壞。 可行頜骨的局部切除;有破壞時則應將其與腫瘤一併切除。

2.放射治療放療只作為綜合治療內容之一, 為減少術後復發, 對病理類型高度惡性者或手術不夠徹底, 疑有腫瘤組織殘留者, 面神經與腫瘤緊粘連而保留者, 病期較晚者均可輔以放療, 可明顯提高術後的生存率, 減少復發率。

手術後放射治療宜早開始, 最遲不得超過術後6周。 照射野包括顱底及乳突, 劑量宜達50~60Gy。

3.化療腮腺惡性腫瘤的化學藥物治療不像惡性淋巴瘤和鱗狀細胞癌, 有系統、規範化的治療方案。 有效的藥物包括順鉑、甲氨蝶呤、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阿黴素)等。

化療對腮腺腫瘤的有效率不高, 僅作為綜合輔助治療的手段之一。

在對腮腺瘤治療方法認識後, 治療腮腺瘤的時候, 都是可以選擇以上治療方法, 但是對這些方法使用前, 也需要對它們進行全面認識, 這樣治療疾病才能夠達到很好效果, 這點患者也是要注意, 而且治療過程中也是要積極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