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老人骨折 選擇“臥床”or“手術”?
黃昏骨折, 也叫日落骨折, 因其好發於古稀暮年的老年人而得名, 80歲以上是高發年齡。 發生此類骨折, 往往大部分緣於心腦血管等基礎疾病加重, 因而老年人才更容易摔倒。 黃昏骨折不可以輕視, 這是身體向老人發出的特殊預警信號。
黃昏骨折好發80歲以上老人
82歲徐老不小心滑倒導致股骨頸骨折, 在家臥床5天。 第六天清晨六點多鐘醒來準備漱口, 家人剛把漱口水準備好, 徐老突然倒下了, 等120去到已經猝死了。 專家分析, 原因很有可能是骨折後, 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引發肺梗塞導致猝死。
剛帶86歲父親來醫院做完檢查的嚴女士說,
“上述兩個例子就是我們臨床上所講的黃昏骨折。 ”據解放軍第458醫院骨科李裕標主任介紹, 一般提到黃昏骨折, 大部分指的是髖關節骨折, 又包括股骨頸和股骨粗隆間骨折。 黃昏骨折有三大特徵:一是好發於80歲以上的老年人;二是骨折之後, 基礎病情加重, 故而又稱瀕死者骨折;三是發生這類骨折, 老人往往處在身體機能下降或伴有頭暈症狀, 這也往往是腦梗塞等疾病發作的前兆。 基礎病因主要是年齡大, 嚴重骨質疏鬆, 合併心腦血管疾病, 跌倒時缺乏有效的自我保護。
老人常誤以為是關節扭傷
“發生黃昏骨折, 老人首先會感覺到疼痛, 難以行走。 檢查時會發現髖關節畸形, 肢體短縮。 ”李裕標說, 也有極個別老人能勉強行走幾步, 因為骨頭斷裂後, 有部分嵌插在另外一個斷端裡面, 短縮、畸形並不十分明顯, 但正常行走是不太可能的。 有些老人因此產生誤區, 覺得自己還能“走”, 以為沒有骨折, 只是“關節扭傷”。 有些老人是被家人發現走路一瘸一拐的, 才到醫院檢查拍片發現下肢外展外旋畸形。
“臨床也遇到一些老人以為‘扭傷’而去做理療, 敷中藥, 做牽引, 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通過推拿手法非但不能使得斷裂的骨頭重新生長, 反而會加重局部損傷, 增加併發症的發生幾率。 ”李裕標說, 必須要到醫院拍X光片,
是否手術需由醫生評估
有些老人對疼痛耐受力比較強, 自己不願意手術。 家人也認為老人年事已高, 不耐受手術, 因而乾脆讓老人臥床。 據國內外相關專業文獻報導, 骨折後臥床一年者, 合併其他併發症死亡率在30%—50%不等。 其原因有三:一是臥床時間一星期左右, 有墜積性肺炎的比率很高;二是髖關節骨折導致下肢靜脈栓塞, 靜脈栓塞栓子脫落通過下腔靜脈進入右心房, 再到右心室, 經右心室泵入肺動脈, 肺動脈被堵造成肺梗塞, 導致病人猝死;三是長期臥床褥瘡、泌尿系統感染、腦梗塞的發生,
老人發生黃昏骨折, 李裕標建議及早進行手術, 一是臥床死亡率比較高, 二是生活品質變差。 長期臥床導致老人心理失衡, 易情緒化, 性格焦躁易怒, 飲食、作息逐漸缺乏規律, 還會使老人產生輕生、自暴自棄的念頭;而手術置換關節後, 可以使老人起坐、站立、行走, 減少內科其他併發症, 哪怕只能坐著輪椅, 都可以適當戶外活動, 從而提高老人生活品質。
當然, 高齡老人手術風險相對還是比較大。 李裕標介紹, 醫生不會對每位患者貿然實施手術, 而是會經過周密的評估, 評估患者對手術麻醉的耐受, 對手術創傷的耐受,
提醒
傷肢肌力Ⅲ級以下不建議手術
“傷肢肌力Ⅲ級以下, 一般不建議手術。 ”李裕標解釋, 我們正常人的肌力是Ⅴ級, 可以運動自如。 0級是最差的, 肌肉完全麻痹, 觸診時肌肉完全無收縮力;Ⅰ級, 肌肉有主動收縮力, 但不能帶動關節活動(可見肌肉輕微收縮);Ⅱ級, 可以帶動關節水準活動, 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Ⅲ級, 能對抗地心引力做主動關節活動, 但不能對抗阻力, 甚至連一根橡皮筋那麼大的力量都抵抗不了的。 像這種Ⅲ級以下肌力的不建議手術。 另外, 手術還有一個常規原則,
受訪專家/解放軍第458醫院骨科主任 李裕標
文/ 陳輝 通訊員 吳燕玲 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