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目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拼音名】Guǐ Mù
【英文名】Fruit of Bittersweet
【別名】來甘、白草子、排風子、毛藤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lyratum Thunb.
採收和儲藏: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
【原形態】多年生蔓生草本, 高達5m。 基部木質化, 上部草質, 莖、葉和葉柄密被具節的長柔毛。 葉互生;葉柄長1-3cm;葉片多戟形或琴形, 長3-8cm, 寬1.5-4cm, 先端漸尖, 基部心形, 上部全緣或波狀, 下部常有1-2對耳狀或戟狀裂片, 少數為全緣, 中脈明顯。 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側生;花萼5淺裂, 宿存;花冠藍紫色或白色, 5深裂, 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 花絲極短, 花藥頂孔開裂;雌蕊1, 花柱細長, 柱頭小, 頭狀, 子房卵形, 2室。 漿果球形, 徑約1cm, 熟時紅色。 種子近盤狀, 扁平。 花期7-9月, 果期10-11月。
【性味】味酸;性平
【功能主治】明目;止痛。 主眼花目赤;迎風流淚;翳障;牙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g;或研末服。 外用:適量, 研末塗。
【附方】①治風熱上攻, 目赤頭旋, 眼花面腫:排風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兩。
【各家論述】
1.《別錄》:明目。
2.《四川中藥志》:治蟲牙。
3.《重慶草藥》:治眼霧, 見風流淚, 白霧遮瞳及痘風眼。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