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三伏天裡談養生:護陽健脾祛濕 一個都不能少

小暑時節已是三伏天, 此時廣東地區的平均氣溫已超過30℃, 時而熱浪襲人, 時而暴雨傾盆。 烈日高溫、暴雨濕氣, 常常會讓人感覺潮濕悶熱, 若離開了冷飲、風扇、空調, 是相當難過。 然而, 中醫卻指出, 三伏天註定熱, 夏天就是要熱著過, 此時太過貪涼, 會讓陽氣受損;過多沾惹雨水濕氣, 就會水濕困脾, 導致身體不適。 所以, 在三伏天裡養生最好能護陽、健脾和祛濕都兼顧, 讓人體保持陰陽平衡的最佳狀態。

Part

1

護陽, 讓你不受寒氣侵擾

常言道, 太陽出來暖洋洋, 人有了陽氣才能身體充滿活力。 而進入三伏天之後, 天氣炎熱,

吹空調、食冷飲、飲涼茶, 加之晚睡晚起等多種因素影響下, 使得陽氣受損。 同時, 暑濕也最傷陽氣。 可以說, 在一年四季中, 夏天是一年裡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時節, 也是人體陽氣最易損傷的時節。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主任中醫師聶斌強調, 在夏季避暑之時, 也不忘扶陽, 可以讓人舒心度夏不被寒氣侵擾。

傷了陽氣人疲憊, 扶陽壯氣少生病

夏季炎熱, 人自然要避暑, 但過於貪涼就會讓人被寒氣所傷, 很有可能導致脾胃功能運化失調而氣機不暢, 出現不愛進食、疲勞、腹瀉、四肢不溫等症狀。 所以, 在夏季出現渾身倦怠、懶言少語、食不知味的狀況, 很有可能就是傷了陽氣。

聶斌說, 在門診, 一些陽氣虛的人, 一眼望去臉色青白灰暗無光澤,

看起來就是能量不足, 無精打采。 有的人在夏天還穿著毛衣, 在空調房裡明顯怕風、怕冷。 他們的食欲也不好或大便稀薄, 不成形, 經常慢性腹瀉, 尤其是吃寒性食物、勞累或受寒後容易拉肚子。

專家認為, 如果在夏季將身體陽氣調養充足, 使五臟功能協調, 那麼陽虛的人慢慢體質發生變化, 達到陰陽平衡, 這些人到秋冬的時候, 腹瀉、咳喘、過敏性鼻炎等都會減輕。

外治扶陽並不難, 日常做好兩件事

如何保護好陽氣?除了在日常生活上少貪涼, 注意保養外, 聶斌更推薦外治法扶陽, 他認為這些方法簡單、方便且調理身體的效果較為明顯。

第一件事:暖背

中醫認為, 背為陽, 腹為陰, 人體背部分佈的基本上是人體的陽經,

所以背部的脊柱是主一身陽氣的督脈所在。 背的寒暖與臟腑的功能息息相關。

聶斌介紹, 當風寒入侵人體時, 背部是首當其衝的。 背部受寒, 就會出現腰酸背疼、肌肉抽搐等問題, 並可能導致下肢關節及內臟等的不適。 在背部的脊柱兩旁是貫穿全身的足太陽膀胱經, 各臟腑的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經。 刺激這些穴位, 可起到疏通經氣、振奮陽氣、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

(1)搓背

在人體背部進行一定節律的搓彈、拍打、敲擊, 能提升陽氣, 有利於人體氣機順暢, 陰陽條達, 使人體的臟腑功能更加協調。 自己搓背可在洗澡時進行, 用熱毛巾搭於背後, 雙手扯緊毛巾兩端, 用力搓背, 直至背部發熱為止。 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的功效。

(2)捶背

捶背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活力。 捶背也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 應握空心拳, 快慢適中地捶打背部。 需要注意, 每次捶背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 用力須均勻。

第二件事:艾灸(火艾灸)

艾灸是借艾火的純陽熱力和藥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 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的陰陽平衡。 聶斌說, 背部艾灸療法, 距離皮膚兩釐米, 採用艾條懸灸和艾灸器溫灸的方式施灸, 由於艾絨持久發熱, 而且透熱性強, 因而用於穴位灸比較適合。 補陽時選背腰部取背俞穴, 每次艾灸30分鐘, 可以起到培補陽氣、調五臟氣血、通經活絡的作用。

火艾灸 外治扶陽的精華就是“扶陽火艾灸”療法。

聶斌說,這項技術有一定的難度, 看起來, 火艾灸好像背部有一團火升起來。 聶斌介紹, 在背部依次墊上藥膜(扶陽之藥, 附子、乾薑、肉桂等製成藥酒)、幹毛巾、艾絨, 點火燒20秒, 再用濕毛巾撲滅。 這種火療可促進藥氣通過皮膚由表皮滲到真皮、骨骼、關節中去, 透達周身, 酒助火烤, 火借酒威, 使風寒去。 這個方法對於改善陽虛體質, 調理陰陽平衡、扶正祛邪有很明顯的作用。

Part

2

健脾祛濕, 讓你精神爽

小暑節氣高溫酷暑, 濕度也大, 人體容易受濕熱邪氣的侵襲, 出現疲倦乏力、頭身困重、食欲不佳、腕腹脹滿、泛酸腹瀉等症狀。 專家認為, 脾虛易惹濕, 濕氣又易傷脾。 這兩者相輔相成, 相互影響。 所以在小暑時節, 既要清熱祛暑, 更要注意健脾化濕。

濕對應的內臟是脾。 脾主運化, 當濕邪影響脾後, 脾的功能就差了, 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腹部脹氣, 人變得懶動, 身體發沉、頭腦不清爽、大便稀爛等, 也可能表現為四肢重。 中醫把這種現象叫做“內濕”, 認為這些症狀屬於脾虛。

在夏季, 胃口差, 往往是因為飲食上出了問題, 比如進食過辛、過甜的食物, 則會導致脾胃濕熱;吃過多過酸的食物則可能脾胃功能變差。 當然, 貪涼飲冷易損傷脾胃陽氣, 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

該如何健脾祛濕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教授王清海認為, 食療首當其衝。 如果脾虛濕氣重, 可以經常用淮山、茯苓、炒扁豆、陳皮、黃芪、黨參等健運脾胃的藥材煲湯。 另外, 若加入砂仁等芳香醒脾的藥材, 更能達到活躍脾胃運化的作用, 這樣祛濕才能事半功倍。

專家還建議,經常吃一些“芳香之品”,有助解暑化濕,如香菜、生薑、小茴香、桂皮、佛手、香椿、紫蘇、藿香葉等。芳香之品一般都具有解暑、化濕、和胃、助消化、開竅、醒神的作用,對於因濕濁內阻而導致的胸悶、少食、體倦、口幹、舌苔白膩等現象,都有不錯的療效。

其次,脾主四肢,多做肢體運動鍛煉可健脾胃、祛濕氣。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室內,身體很少流汗,在早晨天氣好時,多外出做運動,因為太陽是最廉價的化濕劑,任何“有點喘、流點汗”的運動,就可以把體內的濕氣發散出來,都有助氣血循環,增加身體的代謝。

第三:按摩穴位。足三裡穴(雙側小腿外側,在外膝眼下方四橫指處)是胃經的合穴,“合治內腑”,經常點揉、刺激足三裡穴有調理脾胃、運化水濕的作用。

●祛濕食療方

(1)扁豆薏米瘦肉湯

材料:適量瘦肉與蜜棗、赤小豆、薏米、扁豆、葛根、玉竹、陳皮放入煲內,加適量水煲約兩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祛濕功能較強的藥食同源的食材要數扁豆。常飲此湯可健脾祛濕。

(2)砂仁薏米淮山粥

材料:砂仁、薏米、淮山加少許大米煲粥食用。

功效:中醫認為,常吃淮山粥,健脾胃而水濕漸化,其祛濕的功效不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蝦蟹等海鮮也會助長濕氣,不如用鯉魚、鯽魚這類有祛濕功效的水產替代。很多熱帶特有的水果如菠蘿蜜、榴槤、芒果都屬於助濕之物。

●健脾食療方

中醫認為,山藥、蓮子、芡實為“健脾三寶”,平時可以多吃這三樣食物來健脾。

(1)健脾糕

材料:山藥250克,蓮子、芡實各120克。

製作:以上材料共研細粉。將其與粳米粉、糯米粉一起拌勻,加清水揉成麵團,製成糕狀。蒸熟後撒上白糖當作糕點吃。

功效:連續服用對健脾大有裨益。適用於脾虛、腹瀉的老年人、兒童以及上班一族長期食用。

(2)山藥芡實蓮子粥

材料:粳米50克、芡實50克、山藥50克,蓮子少許

製作:將以上材料加水適量後煮成粥,加少許糖調味即可。

功效:調理脾胃,同時對失眠有改善。(記者 張華)

這樣祛濕才能事半功倍。

專家還建議,經常吃一些“芳香之品”,有助解暑化濕,如香菜、生薑、小茴香、桂皮、佛手、香椿、紫蘇、藿香葉等。芳香之品一般都具有解暑、化濕、和胃、助消化、開竅、醒神的作用,對於因濕濁內阻而導致的胸悶、少食、體倦、口幹、舌苔白膩等現象,都有不錯的療效。

其次,脾主四肢,多做肢體運動鍛煉可健脾胃、祛濕氣。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室內,身體很少流汗,在早晨天氣好時,多外出做運動,因為太陽是最廉價的化濕劑,任何“有點喘、流點汗”的運動,就可以把體內的濕氣發散出來,都有助氣血循環,增加身體的代謝。

第三:按摩穴位。足三裡穴(雙側小腿外側,在外膝眼下方四橫指處)是胃經的合穴,“合治內腑”,經常點揉、刺激足三裡穴有調理脾胃、運化水濕的作用。

●祛濕食療方

(1)扁豆薏米瘦肉湯

材料:適量瘦肉與蜜棗、赤小豆、薏米、扁豆、葛根、玉竹、陳皮放入煲內,加適量水煲約兩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祛濕功能較強的藥食同源的食材要數扁豆。常飲此湯可健脾祛濕。

(2)砂仁薏米淮山粥

材料:砂仁、薏米、淮山加少許大米煲粥食用。

功效:中醫認為,常吃淮山粥,健脾胃而水濕漸化,其祛濕的功效不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蝦蟹等海鮮也會助長濕氣,不如用鯉魚、鯽魚這類有祛濕功效的水產替代。很多熱帶特有的水果如菠蘿蜜、榴槤、芒果都屬於助濕之物。

●健脾食療方

中醫認為,山藥、蓮子、芡實為“健脾三寶”,平時可以多吃這三樣食物來健脾。

(1)健脾糕

材料:山藥250克,蓮子、芡實各120克。

製作:以上材料共研細粉。將其與粳米粉、糯米粉一起拌勻,加清水揉成麵團,製成糕狀。蒸熟後撒上白糖當作糕點吃。

功效:連續服用對健脾大有裨益。適用於脾虛、腹瀉的老年人、兒童以及上班一族長期食用。

(2)山藥芡實蓮子粥

材料:粳米50克、芡實50克、山藥50克,蓮子少許

製作:將以上材料加水適量後煮成粥,加少許糖調味即可。

功效:調理脾胃,同時對失眠有改善。(記者 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