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蜈蚣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Wú Gōnɡ Cǎo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Brake, Herb of Centipedal Brake, Herb of Ladder Brake

【別名】蜈蚣蕨、小貫仲、百葉尖、蜈蚣蕨、貫眾、牛肋巴、篦子草、小蜈蚣草、狗脊、長葉甘草蕨、肺筋草、小牛肋巴、蜈蚣連、斬草劍、梳子草、黑舒筋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鳳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全草或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s vittata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採收,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1.3-2m。 根狀莖短, 被線狀披針形、黃棕色鱗片, 具網狀中柱。 葉叢生, 葉柄長10-30cm, 直立, 幹後棕色, 葉柄、葉軸及羽軸均被線形鱗片;葉矩圓形至披針形, 長10-100cm, 寬5-30cm, 1次羽狀複葉;羽片無柄, 線形, 長4-20cm, 寬0.5-1cm, 中部羽片最長,

先端漸尖, 先端邊緣有銳鋸齒, 基部截形, 心形, 有時稍呈耳狀, 下部各羽片漸縮短;葉亞革質, 兩面無毛, 脈單1或1次叉分。 孢子囊群線形, 囊群蓋狹線形, 膜質, 黃褐色。

【生境分佈】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3100m的空曠鈣質土或石灰岩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木脂體甙, 順-二氫-去氫二松柏醇-9-O-β-D-葡萄糖甙(ci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9-O-β-D-glucoside), 落葉松脂醇-9-O-β-D-葡萄糖甙(lariciresinol-9-O-β-D-glucoside), 還含二脂醯甘油基三甲基高絲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

【性味】淡;苦;涼

【歸經】肝;大腸;膀胱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解毒殺蟲。 主風濕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感冒;痢疾;乳癰;瘡毒;疥瘡;蛔蟲症;蛇早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2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熏洗。

【附方】治疥瘡: 蜈蚣草(全草)二兩,

一掃光四兩, 大蒜杆(幹的)四兩。 煎水洗, 一日三次。 並須內服消毒藥:白土茯苓、白鮮皮、蒲公英各一兩, 八爪金龍四錢。 煎水服, 一日三次。 〈貴州民間藥物)

【各家論述】1.《貴州民間藥物》:治疥瘡。

2.《湖南藥物志》:辟疫, 消腫, 退熱。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