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F/74/F74E1A129A.jpeg)
硬邦邦型。
俗稱“羊糞球”,
小顆、偏硬。
患有腸道運動功能障礙或便秘的人,
大便堆積在腸道中,
水分被吸收,
導致大便變硬。
喝水少也可能導致大便發硬。
這類人在有便意時不要憋著,
多喝水、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和蔬菜,
促進腸道蠕動。
![](/uploads/C/DD/CDD76F3528.jpeg)
黏稠型。
像泥巴一樣,
接近腹瀉。
這可能是由於腸蠕動過快,
來不及吸收食物中的水分所致。
如伴有腹部不適,
可能是腸易激綜合征,
要調理飲食,
放鬆心態。
如伴有便常規異常,
多見於慢性腸道炎症,
要及時就醫,
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帶鮮紅色,
則可能患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多發於中老年人。
![](/uploads/E/35/E359FC4BA1.jpeg)
水液型。
常伴隨突發便意,
氣味或惡臭、或無味,
原因多是壓力大、暴飲暴食、食物中毒等,
要注意保暖,
多吃易吸收的食物,
如粥、面、蔬菜等,
避免高脂肪或高蛋白飲食。
大便不成形持續一周以上,
可能預示器質性病變。
![](/uploads/E/4A/E4A51C8432.jpeg)
軟硬摻雜型。
塊狀和液狀便交替出現,
無特定顏色,
多由“腸易激綜合征”引起,
多因壓力大、生活不規律,
導致機體疲憊狀態,
令大便形態不穩定,
應消除壓力、放鬆身心、均衡飲食,
維持腸道環境的穩定。
![](/uploads/C/B8/CB8D944FC9.jpeg)
細長型。
較細的條索狀,
甚至細如麵條,
好發於為減肥節食、腹肌無力的女性,
也可由肛門狹窄或直腸腫瘤擠壓所致。
建議多吃海帶、木耳、香菇、豆腐等易吸收水分的食物及優酪乳等發酵食品,
促進腸道活性。
40歲以上的人若長期如此,
應儘早就醫,
排除腫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