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進補冬令打虎 貼秋膘宜食老鴨
導語:常言道:"秋季進補,冬令打虎"、"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後氣候早晚涼爽,許多因素在不經意間影響著您的健康,且夏季過多的耗損也應在此時及時補充,所以秋季您亦應特別重視養生保健.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在民間也素有"秋補"習俗。
【1】秋季養生水
早晨飲淡鹽水, 晚上飲蜂蜜水, 既是補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 又是養生抗衰的重要內容。 秋季進補要甘潤溫養, 水溫既不可過熱, 又不能太涼, 要以不傷陽不耗陰為度。 秋季氣候乾燥, 口渴感強, 但不宜多飲含氣體的飲料, 可選用膨大海加冰糖或白菊花加蜂蜜浸泡, 頻頻飲服, 既可補充體內水分, 又可起保健治療作用。
【2】秋季養生茶
秋季養生茶講求方簡便, 既可養生又能治病, 近年來茶葉中的營養成分和藥理作用, 不斷被人們發現, 喝秋季養生茶, 對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定會有益。 燥熱體質者喝涼性茶;腸胃虛寒或體質較虛弱者應喝中性茶或溫性茶;老年人適合飲用紅茶及普洱茶。
【3】秋季養生酒
中醫經典認為, 酒能“主行藥勢, 殺百邪, 通血脈, 濃腸胃, 潤皮膚, 消憂愁”。 古人進補調養, 從中秋開始, 藥酒不可少。 藥酒有治病保健之功效, 在秋冬季節更為合適。 但是藥三分毒, 藥酒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高血壓患者、各種癌症患者不宜飲用藥酒。 高血壓病人飲用後, 恐怕會有中風的危險。 癌症患者飲用藥酒會促使癌細胞擴散, 加重病情。
【4】秋季養生粥
體質、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晨起可以粥食為主, 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 可多吃些紅棗、蓮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補、平補之品, 以健身祛病, 延年益壽。
【5】秋季養生湯
秋季空氣乾燥, 把進補的物品製成湯水服用比較適宜。 一般人宜用食補, 即選擇新鮮的白菜、蘿蔔、蓮藕等加入魚、肉等做成湯, 如花生雞爪湯、蓮藕牛肉湯、菠菜豬肝湯、蘿蔔排骨湯等。
【6】秋季養生蔬菜
秋季天高氣爽、氣候乾燥, 秋燥之氣易傷肺。 因此, 秋季飲食宜清淡, 少食煎炒之物, 多食新鮮蔬菜, 蔬菜宜選用豆芽、菜花、菠菜、胡蘿蔔、茄子、蓮藕、甘薯、馬鈴薯、山藥、芋艿、芹菜、小白菜、萵筍、洋白菜、南瓜、菱角、百合、香菇等。
【7】秋季養生水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疫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入秋之後應少食瓜類,可適量食橘、柚、葡萄、柿子、梨、蘋果、棗、香蕉、山楂、草莓等。
【8】秋季養生肉食
秋燥耗陰傷精,再加上羊肉、狗肉屬於溫燥食物,很容易導致上火、口腔潰瘍、失眠、便秘等症狀的發生。因此,秋補不妨多吃些涼性食物。中醫學認為鴨肉性寒,可大補虛勞、滋陰養胃外,因此,秋初吃老鴨最有滋陰清熱、利水消腫的作用。此外,偏涼的肉類還有甲魚、黑魚、蛙肉、螃蟹等。
健康小百科
飲食禁忌
在秋季,宜多食溫食,少食寒涼之物,以保護頤養胃氣。如過食寒涼之品或生冷、不潔瓜果,會導致溫熱內蘊,毒素滯留體內,引起腹瀉、痢疾等,故有“秋瓜壞肚”之民諺,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要注意。此外秋季忌食辛熱香燥的食物;忌食油膩煎炸的食物;忌生吃水生植物;忌吃肥甘食品。
營養原則
秋季三個月的飲食總原則: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即減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如:蔥、薑、蒜、韭菜;多食用口味酸澀的水果、蔬菜。秋季的養生準則與春夏兩季截然不同,是以養人體陰氣為本。
飲食以滋陰潤肺,回收陽氣為主,即平穩地完成夏冬兩季熱、冷的交替。多食性溫之食,少食寒涼之物,以鞏固攝人體內的正氣。由於天氣乾燥、涼爽變化不同,飲食原則可依據節氣的變化相應調節。
【7】秋季養生水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疫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入秋之後應少食瓜類,可適量食橘、柚、葡萄、柿子、梨、蘋果、棗、香蕉、山楂、草莓等。
【8】秋季養生肉食
秋燥耗陰傷精,再加上羊肉、狗肉屬於溫燥食物,很容易導致上火、口腔潰瘍、失眠、便秘等症狀的發生。因此,秋補不妨多吃些涼性食物。中醫學認為鴨肉性寒,可大補虛勞、滋陰養胃外,因此,秋初吃老鴨最有滋陰清熱、利水消腫的作用。此外,偏涼的肉類還有甲魚、黑魚、蛙肉、螃蟹等。
健康小百科
飲食禁忌
在秋季,宜多食溫食,少食寒涼之物,以保護頤養胃氣。如過食寒涼之品或生冷、不潔瓜果,會導致溫熱內蘊,毒素滯留體內,引起腹瀉、痢疾等,故有“秋瓜壞肚”之民諺,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要注意。此外秋季忌食辛熱香燥的食物;忌食油膩煎炸的食物;忌生吃水生植物;忌吃肥甘食品。
營養原則
秋季三個月的飲食總原則: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即減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如:蔥、薑、蒜、韭菜;多食用口味酸澀的水果、蔬菜。秋季的養生準則與春夏兩季截然不同,是以養人體陰氣為本。
飲食以滋陰潤肺,回收陽氣為主,即平穩地完成夏冬兩季熱、冷的交替。多食性溫之食,少食寒涼之物,以鞏固攝人體內的正氣。由於天氣乾燥、涼爽變化不同,飲食原則可依據節氣的變化相應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