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
概述
三叉神經痛是指三叉神經支配區域內反復發作的短暫的陣發性劇痛。
有原發性、繼發性二種。
本節主要指前者。
病因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但多數認為其病變在三叉神經的周圍部分,
即在三叉神經半月節感覺根內。
根據顯微外科和電鏡觀察,
可能與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質畸形等因素有關,
而引起疼痛發作。
多見於中、老年人,
40歲以上者約占70~80%,
女性居多。
症狀
(一)疼痛部位:不超出三叉神經分佈範圍,
常局限於一側,
多累及一支,
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
約占95%。
(二)疼痛性質:疼痛呈發作性電擊樣、刀割樣、撕裂樣劇痛,
(三)誘發因素及“扳機點”:疼痛發作常由說話、咀嚼、刷牙、洗臉等動作誘發, 甚至風吹或響聲也能引起發作。 有些病人觸摸鼻旁、口周、牙齦、眉弓內端等區域即可引起疼痛發作, 這些敏感區域稱為“扳機點”或“觸發點”。 麻醉“扳機點”常可使疼痛發作暫時緩解。 因此病人為了減免發作常常不敢洗臉、大聲說話、甚至不敢進食。
(四)體征:發作時可伴有同側面肌抽搐、面部潮紅、流淚和流涎, 故又稱痛性抽搐。 疼痛發作時病人常用手揉搓同側面部, 久而久之面部皮膚變得粗糙、增厚、眉毛脫落,
檢查
1、實驗室檢查對臨床診斷有輔助意義。
2、肌電。
治療
(一)藥物治療:①醯胺脒嗪,
又稱卡馬西平。
對三叉神經痛有較好的療效,
一般自小劑量開始,
初服100mg,2/d,以後每日增加100mg,
直疼至痛控制或不能耐受時為止。
通常有效劑量宜為200mg,
3-4/d。
副作用可有嗜睡、噁心、嘔吐、眩暈、共濟失調、藥診和白細胞減少等。
一般不嚴重,
減量或停藥可消除。
②苯妥英鈉。
通常劑量為0.1~0.2g,2-3/d,日總量不宜超過0.6g。
副作用有齒齦增生、共濟失調、白細胞減少等。
(二)理療:可用間動電(疏密波)療法或旋磁療法。 也可用鐳射療法, 採用氮氖鐳射照射半月神經節。
(三)針刺療法:①體針。 三叉神經第一支疼痛可針刺患側太陽、頭維等穴;第二支痛可針刺四白、下關、顴髎等穴;第三支痛可針刺頰車、承漿等穴, 可配合穀。 ②耳針。 取穴上頜、下頜、神門等。
(四)神經阻滯療法:當藥物治療無效或有不良反應時, 而疼痛嚴重者可行神經阻滯療法。 最常用的注射藥物為無水酒精。 三叉神經半月節或周圍支, 因感覺神經受破壞而止痛。 療效可持續數月至數年, 但易復發。
(五)射頻電流經皮選擇性熱凝術:該術優點為可選擇性破壞三叉神經的痛覺纖維,
(六)手術治療:常用的有三叉神經周圍支切斷術、三叉神經感覺根部分切斷術。 目前較少應用, 因手術後可引起患側面部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