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基本原則
其實現在抗菌藥物是變得越來越多樣化的,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個人的需求來針對性的服用一些藥物, 而且合理運用抗菌藥物是非常關鍵的, 儘量還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去服用的, 這樣的話效果就會相對更好一些, 比如說青黴素和頭孢類等藥物都是很常見的, 最重要的就是這類藥物在服用後見效很快。
繁殖期殺菌劑: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萬古黴素、泰能、氟喹諾硐類。
靜止期殺菌劑:氨基糖甙類、多粘菌素類。
快效抑菌劑:四環素、氯黴素、大環內酯類、克林黴素。
慢效抑菌劑:磺胺類。
聯合用藥的結果:
第一類+第二類:協同作用 第一類+第三類:拮抗作用?
第二類+第三類:累加或協同作用 第一類+第四類:累加作用?
第三類+第四類:累加作用 第二類+第四類:累加作用?
八.細菌耐藥性變遷及其防治:
對常見致病菌耐藥監測的意義:
1. 供臨床選用抗菌素。
2. 控制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抗感染面臨細菌耐藥的嚴重性:
1.耐苯唑青黴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MRSE)。
2.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MRE、VRE)。
3.耐青黴素類的肺炎球菌(PRSP)。
4.G –桿菌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和誘導酶
5.耐萬古黴素的葡萄球菌(VIRS) 。
耐藥性產生的機制:產生滅活酶;膜通透性改變;作用靶位的改變;反泵機制。
耐藥性產生的方式:內源性耐藥:天然耐藥;
外源性耐藥:獲得性耐藥:
1)染色體突變;
2)質粒介導。
抗菌素的壓力選擇作用:β-內醯胺類抗菌素的使用,能促進細菌:β-內醯胺酶;產生大量染色體β-內醯胺酶; 產生質粒介導的β-內醯胺酶;產生超廣譜變型β-內醯胺酶。
社區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藥性已構成嚴重威脅, 其主要的耐藥菌是:
1. 肺炎鏈球菌:青黴素結合蛋白(PBP2b)靶位點改變。
2. 嗜血流感桿菌:產β-內醯胺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