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款冬花散的功效與作用

款冬花散是一種中藥方劑, 主要是包含了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中藥材, 是藥食同源的純天然配方, 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相關的介紹吧。

【處方】 款冬花(去梗)、知母、桑葉(洗焙), 各十兩;半夏(湯洗七遍.薑汁制)、甘草, 各二十兩;麻黃(去根.節)四十兩, 阿膠(碎炒如珠子)、杏仁(去皮.尖.麩炒)、貝母(去心.麩炒), 各二十兩。

【炮製】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寒壅相交, 肺氣不利, 咳嗽喘滿, 胸膈煩悶, 痰實涎盛, 喉中呀呷, 鼻塞清涕, 頭痛眩冒, 肢體倦疼, 咽嗌腫痛。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 水一盞, 入生薑三片, 同煎至七分, 去滓, 食後, 溫服。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 款冬花湯(《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 款冬花(去梗)知母 桑葉(洗, 焙)各300克 半夏(湯洗七遍, 薑汁制)甘草(爁)各600克 麻黃(去根、節)1.2千克 阿膠(碎, 炒如珠子)杏仁(去皮, 尖, 麩炒)貝母(去心, 麩炒)各600克

【制法】 上藥共為粗末。

【功能主治】 宣肺清熱, 潤肺止咳。 治肺氣不利, 咳嗽喘滿, 胸膈煩悶, 痰實施盛, 喉中呀呷, 鼻流清涕, 頭痛眩暈, 肢體倦疼, 咽嗌腫痛。

【用法用量】 每服6克, 用水150毫升, 入生薑3片, 同煎至100毫升, 去滓, 食後溫服。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

【別名】 款冬花湯、款花散、款冬散

【處方】 款冬花(去梗)10兩, 知母10兩, 桑葉(洗, 焙)10兩, 半夏(湯洗7遍, 薑汁制)20兩, 甘草(爁)20兩, 麻黃(去根節)40兩, 阿膠(碎, 炒如珠子)20兩, 杏仁(去皮尖, 麩炒)20兩, 貝母(去心, 麩炒)20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寒熱相交,

肺氣不利, 咳嗽喘滿, 胸膈煩悶, 痰實涎盛, 喉中呀呷, 鼻塞清涕, 頭痛眩冒, 肢體倦疼, 咽嗌腫痛。

【用法用量】 款冬花湯(《聖濟總錄》卷六十五)、款花散(《奇效良方》卷三十)、款冬散(《杏苑》卷五)。 方中桑葉, 《奇效良方》作“桑根白皮”。

【摘錄】 《局方》卷四

【別名】 款冬花湯

【處方】 款冬花半兩, 桑枝1兩半(銼), 紫菀半兩(洗, 去苗土), 獺肝3分(微炙), 蛤蚧3分(塗酥, 炙微黃), 桔梗半兩(去蘆頭), 貝母半兩(煨令微黃), 赤芍藥3分, 赤茯苓3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後肺痿勞嗽, 唾如牛涎, 日夜數升, 坐臥不安, 脅下痛。

【用法用量】 款冬花湯(《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摘錄】 《聖惠》卷十四

【處方】 款冬花半兩, 麻黃(去根節)半兩, 貝母(煨微黃)半兩, 前胡(去蘆頭)半兩, 桑根白皮(銼)半兩,

紫菀(去苗土)半兩, 旋覆花1兩, 石膏1兩, 白前1分, 甘草1分(炙微赤, 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妊娠心膈痰毒壅滯, 肺氣不順, 咳嗽, 頭疼。

【用法用量】 《普濟方》有白術, 無白前。

【摘錄】 《聖惠》卷七十四

【處方】 款冬花(去梗)1兩, 阿膠(炒燥)1兩, 天南星(銼, 炒)3分, 惡實(炒)1分, 甘草(炙, 銼)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久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 水1盞, 煎至6分, 食後、臨臥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 款冬花半兩, 黃耆(銼)1兩半, 升麻1兩, 赤小豆1兩1分, 附子(炮裂, 去皮臍)1兩1分, 苦參1兩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瘭疽。 手足累累如米起, 色白刮之汁出, 愈後復發。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 加至2錢匕, 空心溫酒調服, 每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處方】 款冬花、知母、貝母、阿膠(炒)、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久新咳嗽, 氣急不食。

【用法用量】 3歲兒每服1錢, 水半盞, 煎至3分, 去滓。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八七

【別名】 款花散

【處方】 款冬花(新者)。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久咳嗽。

【用法用量】 款花散(《奇效良方》卷三十)。 《禦藥院方》本方用法:於密室中如香焚之, 煙起以筆管吸其煙則咽之;或坐臥處如香焚之不吸亦妙。 重病數日見效, 輕者便效。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 苦葶藶1錢, 杏仁1錢, 甘草1錢, 款冬花(蜜炒)1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咳嗽。

【用法用量】 幹柿沙糖煎湯調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八七引《傅氏活嬰方》

【處方】 人參(去蘆頭)半兩, 白茯苓(去皮)半兩, 五味子半兩, 馬兜鈴半兩, 款冬花半兩, 貝母(炮)半兩, 知母半兩, 柴胡(去苗)半兩,

苦葶藶(微炒)半兩, 甘草(炒)半兩, 細辛(去土葉)半兩, 陳橘皮(去白)半兩, 杏仁4兩(炒, 去皮尖), 肉桂(去粗皮)1兩, 鱉甲1兩(醋炙)。

【功能主治】 肺經積寒, 咳嗽涎多, 上氣喘急, 發熱自汗。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每服2錢, 水1盞, 加生薑5片, 烏梅1枚, 煎至7分, 去滓, 食後溫服。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八

【處方】 款冬花6分, 當歸6分, 桂心7分, 芎䓖7分, 五味子7分, 附子(炮)7分, 細辛4分, 貝母4分, 乾薑8分, 幹地黃8分, 白術5分, 甘草(炙)5分, 杏仁(去皮尖)5分, 紫菀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肺偏損, 胸中虛, 肺偏痛, 唾血氣咳。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 《醫學綱目》引作“款冬散”。

【注意】 忌生蔥、生菜、桃、李、雀肉、海藻、菘菜、豬肉、蕪荑。

【摘錄】 《外台》卷九引《刪繁方》

【處方】 款冬花3分, 杏仁(湯浸, 去皮尖雙仁, 麩炒微黃)3分, 紫菀(去苗土)3分, 生幹地黃3分,

百部3分, 赤茯苓3分, 甘草(炙微赤, 銼)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咳嗽, 喘息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4錢, 以水1中盞, 加生薑半分, 煎至6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二

【處方】 款冬花1兩, 天門冬3分(去心), 黃耆1兩(銼), 石膏1兩半, 紫菀1兩(去苗土), 杏仁1兩(湯浸, 去皮尖雙仁, 麩炒微黃), 甘草3分(炙微赤, 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時氣發熱。 咳嗽煩躁, 或時時氣喘。

【用法用量】 每服5錢, 以水1大盞, 加生薑半分, 煎至5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五

【處方】 款冬花半兩, 貝母(煨微黃)半兩, 桔梗(去蘆頭)半兩, 紫菀(洗, 去苗土)半兩, 旋覆花半兩, 五味子半兩, 海蛤半兩, 天門冬(去心, 焙)半兩, 赤茯苓半兩, 漢防己1分, 甘草1分(炙微赤, 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婦人產後咳嗽, 涕唾稠粘,胸膈壅悶,喘息不調,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八

【處方】 款冬花3分,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紫菀3分(洗,去苗土),木通1兩(銼),桔梗1兩(去蘆頭),馬兜鈴3分,赤茯苓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上氣肺壅,喘息不利,咽喉作水雞聲。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四十二

【處方】 款冬花1兩,紫菀(去苗土)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咳嗽,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大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摘錄】 《禦藥院方》卷五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瞭解到款冬花散對人體的養生功效是顯著的,但對於它的食用方法我們也必須要瞭解並且掌握。

涕唾稠粘,胸膈壅悶,喘息不調,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八

【處方】 款冬花3分,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紫菀3分(洗,去苗土),木通1兩(銼),桔梗1兩(去蘆頭),馬兜鈴3分,赤茯苓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上氣肺壅,喘息不利,咽喉作水雞聲。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四十二

【處方】 款冬花1兩,紫菀(去苗土)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咳嗽,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大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摘錄】 《禦藥院方》卷五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瞭解到款冬花散對人體的養生功效是顯著的,但對於它的食用方法我們也必須要瞭解並且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