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蟲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Ménɡ Chónɡ
【別名】蜚虻(《本經)), 牛虻(《本草崇原》), 牛蚊子(《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綠頭猛鑽(《青海藥材》), 牛蒼蠅(《浙江中藥手冊》), 瞎虻蟲、瞎螞蜂(《河北藥材》), 瞎蠓(《中藥志》), 牛魔蚊(《四川中藥志》)。 虻蟲【來源】為虻科昆蟲複帶虻或其他同屬昆蟲的雌性全蟲。 6~8月間捕捉。 用蠅拍輕輕拍取, 用線穿起, 曬乾或陰乾。
【性味】
苦, 涼, 有毒。
①《本經》:味苦, 微寒。
②《別錄》:有毒。
③《醫林纂要》:辛苦鹹, 寒。
【歸經】
入肝經。
①《綱目》:肝經血分。
②《要藥分劑》:入肝經。
【功能主治】
逐瘀, 破積, 通經。 治癥瘕, 積聚, 少腹蓄血, 血滯經閉, 撲損瘀血。
①《本經》:主逐瘀血, 破下血積、堅痞、癥瘕,
②《別錄》:主女子月水不通, 積聚, 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 及喉痹結塞。
③《日華子本草》:破癥結, 消積膿, 墮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5~1錢;研末1~2分;或入丸、散。
【注意】
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