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色烏頭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于《東北植物檢索表》。
【拼音名】Liǎnɡ Sè Wū Tóu
【英文名】both chrimato- Monkshood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兩色烏頭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 alboviolaceum Kom。
採收和儲藏:春、務季採挖, 剪去殘莖, 去除泥土, 曬乾。
【原形態】兩色烏頭多年生草本。 根圓柱形, 長10-15cm。 莖纏繞, 長1-2.5m, 疏被反曲的短柔毛。 葉互生;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具長柄, 柄長達20cm;葉片五角狀腎形, 長6.5-12cm, 寬9.5-22cm, 基部心形, 3深裂至近中部, 中央深裂片菱形, 側深裂片不等2淺裂, 淺裂片上部不明顯3淺裂, 邊緣具粗牙齒, 兩面疏被短伏毛。 總狀花序, 長6-14cm, 具花3-8朵;花序軸及花梗密被伸展的短柔毛;苞片線形, 長3-3.5mm;花梗長5-9mm;小苞片生花梗的基部或中部;兩性花,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海拔350-1400m的山地林間谷地濕潤處、林下或林緣。
資源分佈: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部。
【化學成份】根含兩色烏堿甲、乙、丙、丁(alboviolaconitine A、B、C、D), 還含北方烏頭定堿(septentriodine), 牛扁堿(lycaconitine), 阿娃烏頭堿(avadharidine), 牛扁亭堿(puberaconitine), 狼毒烏頭堿(lycoctonine), 兩色烏頭堿(albovionitine), 洋翠雀堿(ajacine).
【性味】苦;溫;有毒
【歸經】心;肝;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止痛。 主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g。
【注意】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長白山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