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蒸餅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Zhēnɡ Bǐnɡ

【別名】饅頭餅(《肘後方》)。

【來源】為小麥面和以酵糟的加工製成品。

【性味】《綱目》:甘, 平, 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綱目》:消食, 養脾胃, 溫中化滯, 益氣和血, 止汗, 利三焦, 通水道。

【附方】

①治積年腸風下血不止, 面色萎黃, 肌體枯悴:皂莢七挺(不蛀, 肥者, 去黑皮, 塗酥, 炙黃熟, 去子), 蒸餅二兩, 烏龍尾二兩。 上藥搗羅為末, 煉蜜和搗一、二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 以溫粥飲下二十丸。 (《聖惠方》)

②治腸胃虛弱, 糟粕不聚, 便利赤白, 或作膿血, 臍腹疼痛, 心胸痞滿, 裡急後重, 煩滿渴逆, 脅肋脹悶, 腸內虛鳴,

四肢倦乏, 不進飲食:禦米殼四兩(以蜜炒黃紫焦色), 幹蒸餅(切如骰子塊, 以蜜炒焦色)。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雞子黃大。 每服一粒, 水一盞, 煎化為度, 熱服不拘時候。 (《傳信適用方》禦愛丸)

③治崩中下血:陳年蒸餅, 燒存牲, 米飲服二錢。 (《綱目》)

④治湯火傷灼:饅頭餅, 燒存性, 研末, 油調塗敷之。 (《肘後方》)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