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張人民幣細菌含量2.5萬個且具有耐藥性
上班族在早餐攤買早點時, 當攤主接過錢將早餐遞過來的瞬間, 是否想過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細菌的傳播, 而載體正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人民幣。
用卡增多 紙幣細菌減少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兼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袁其朋介紹, 香港城市大學一項早年針對亞洲7個國家鈔票衛生的實驗中發現, 在香港、中國、印度、巴基 斯坦、柬埔寨、菲律賓、朝鮮7個亞洲國家及地區的貨幣中, 以人民幣的紙幣細菌含量最多, 數量多達每張17.8萬個, 比第二名的香港和柬埔寨的紙幣整整多出 了16萬個。 之後幾年再對伊朗、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貨幣進行實驗後發現,
據瞭解, 澳元是世界上首先使用塑膠布作為印刷材質的國家, 傳播起來含菌量極低;日元中加入了大量磁石粉, 抑制細菌滋生, 且國民整體衛生習慣良好, 但造價很高。
紙幣上的細菌喜熱潮
袁其朋介紹, 研究發現紙幣污染程度隨氣候變化明顯, 細菌喜愛高溫濕熱環境。 人民幣上的細菌含量就表現出了明顯的季節性, 夏季細菌數最多, 這不僅 由於夏季高溫濕熱易於細菌存活, 還有人體汗液油脂分泌旺盛, 容易附著細菌污垢,
細菌易通過食物傳播
雖然人民幣細菌總數有所減少, 但潛在致病菌污染情況仍比較嚴重, 袁其朋介紹, 實驗結果顯示, 人民幣上大腸菌群、大腸桿菌、金葡菌、蠟狀芽孢杆 菌、沙門氏菌的陽性檢出率為65.6%、45.9%、41.7%、67.7%、19.8%。 這些細菌最容易通過食物傳播。 “更需引起關注的是, 人民幣細菌 的耐藥性問題非常嚴重。 ”袁其朋表示, 實驗中發現這些細菌對多種抗生素有高耐受率, 越來越難被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