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腮腺淋巴炎的介紹

周圍的生活環境對我們的身體影響是很大的, 很多人認為灰塵和霧霾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事實上很多疾病都是這些微小顆粒造成的, 腮腺淋巴炎就是其中之一, 患上這種疾病我們的下頜會感受到疼痛感, 嚴重的話還是引發其它的關節疾病, 所以對於腮腺淋巴炎也需要重視一些, 以免出現嚴重的病變。

原發性腮腺淋巴瘤的發生與放射線有密切關係。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把涎腺腫瘤作為放療後併發症的報導。 另外, 病毒感染以及經常暴露在煙霧、灰塵中和接觸化學品可能也與該病的發生有關。

低度惡性的邊緣區B細胞性淋巴瘤和黏膜相關性淋巴瘤常常發生於良性的淋巴上皮性病變和肌上皮涎腺炎, 而肌上皮涎腺炎通常與自身免疫病有關, 無自身免疫病的病人則很少發生該病。 因此, 推測該病與腮腺炎症及免疫功能紊亂有關。

臨床表現:

常見症狀有進行性增大的非固定性腫塊, 一般為單側無痛性的。 有時可出現局部疼痛, 頸部淋巴結腫大或面神經麻痹。 一些罕見的病例可同時出現下頜下腺的侵犯。 也可出現病變侵犯皮膚或深部組織。 並可同時共存一些自身免疫病,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診斷:

根據腮腺部位出現的無痛性腫塊, 經手術活檢、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 80%的病人在診斷時為Ⅰ、Ⅱ期。 原發性腮腺淋巴瘤採用Ann Arbor分期。 但該病的誤診率較高, 原因是就診時常常懷疑其他惡性腫瘤, 而很少想到該病。

鑒別診斷:

原發性腮腺淋巴瘤需與肌上皮涎腺炎、惡性混合瘤、腺泡細胞癌、黏液表皮樣癌、腺樣囊腺癌、未分化癌等區別。 特別是黏膜相關性淋巴瘤與肌上皮涎腺炎的區別較困難,

後者常被誤診為“假性淋巴瘤”, 免疫組化和流式細胞儀對區別二者是有幫助的, 大多數惡性淋巴瘤可顯示異常的免疫表型和免疫球蛋白輕鏈限制, 分子遺傳學分析可顯示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為單克隆性。

上面的這些內容是非常詳細的關於腮腺淋巴炎的介紹, 事實上患上這種疾病以後我們的身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 一般來說, 患上腮腺炎並不嚴重, 但是有的時候疾病類型是惡性的, 這就可能有腫瘤的風險,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上面的這些內容, 出現問題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