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面枇杷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Shí Miàn Pí Pá
【英文名】dictyoneura Paraboea
【別名】大還魂、吊氣還魂、山枇杷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網脈旋蒴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aboea dictyoneura( Hance)Burtt[Boea dictyoneura Hance]
採收和儲藏:春季採收洗淨,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網脈旋蒴苣苔, 多年生無莖草本。 根狀莖粗壯, 長1.5-2.5cm。 葉基生;葉片長圓形、狹長圓形, 長7-14cm, 寬1.2-4.5cm, 先端尖, 基部漸下延成柄, 邊緣具不整齊的疏鋸齒, 上面被綿毛或近無毛, 下面密被褐色氈毛, 側脈5-6對, 細脈網結。 花序3-5, 從葉絲中抽出, 每花序具多花;花序梗長14-17cm;苞片2, 長約1cm, 被白色綿毛;花萼5裂, 裂片線狀披針形, 外面被白色綿毛;花冠淡紫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1800m的石山林中或林邊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雲南。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散瘀消腫。 主跌打骨折;血瘀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或全草:味微苦、辛、性溫, 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功能。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