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丁蠣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拼音名】Dīnɡ Lì

【英文名】T-shaped shellfish

【別名】白丁蠣、螺蛟、丁字貝、海丁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鉗蛤科丁蠣的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lleus malleus(Linnaeus)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 捕得後去肉取殼, 洗淨, 曬乾。

【原形態】丁蠣, 貝殼呈丁字形, 殼質堅厚, 一般高121-186mm, 長52-63mm(不計翼狀突起)。 兩殼相等, 右殼較平, 左殼稍凸, 殼頂極小, 位於中央, 稍向前傾。 殼頂前、後各具一翼狀的大型突起, 使整個貝殼呈丁字鎬形。 背腹兩側邊緣具有大型的波狀彎曲鱗片, 生長線粗糙, 但鱗片狀重疊不顯著。 兩殼面顏色相同, 均為黃白色。 殼內面被內臟塊所占的位置為棕黑色, 具珍珠光澤。 其餘部分的顏色與外殼相似。 鉸合線長, 無齒, 韌帶寬;紫褐色, 槽大, 近三角形, 稍斜。 閉殼肌痕長卵圓形, 棕黑色, 位於前部背側。 足絲孔很小, 足絲毛髮狀。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活於低潮線附近或潮下帶的淺海泥沙質海底,

殼頂埋在泥沙中, 後端露出沙面, 漁民拖網或幹潮時均可采到。

資源分佈:我國分佈於南海。

【性狀】性狀鑒別 貝殼呈丁字形, 略顯波狀彎曲, 長約15cm, 高約 5.2cm。 兩殼相等, 但右殼平, 左殼稍凸。 殼頂極小, 位於中央, 其前、後各具一翼狀的大型突起, 使整個貝殼呈錘形。 外表面黃白色, 同心生長紋粗糙, 略呈鱗片狀, 內表面被骨髒所占的位置為棕團體色, 其餘與上表面相同, 具珍珠樣光澤。 鉸合線長分無齒。 質堅硬, 斷面層狀。 氣微, 味鹹。

【性味】味甘;鹹;性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主濕瘡;癤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劑, 5-15g;或研末。 外用:適量, 研末撒或磨水塗。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治濕瘡、癤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