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教你如何全面檢查小腸
都知道人體消化道分為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結腸和直腸, 而有些人消化不好基本就去檢查腸胃, 殊不知消化不好其實應該去做小腸消化功能檢查, 那麼什麼是小腸消化功能檢查?如何檢查小腸消化功能?
小腸鋇劑造影可顯示小腸疾病的部位、範圍等, 但陽性率較低。 氣鋇雙重造影法, 特別是插管法小腸氣鋇雙重造影, 使對小腸出血性病變的診斷率提高10%~25%。 小腸鋇劑造影對血管性病變幾乎沒有任何診斷。
2、放射性核素顯像
放射性核素顯像為非創傷性檢查, 主要用於小腸出血的定位, 其敏感性強於血管造影。 其小腸活動性出血診斷陽性率為40%~50%, 但有時會出現假陽性。
3、血管造影檢查
小腸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時選擇血管造影檢查。
4、膠囊內鏡
膠囊內鏡的問世, 為小腸疾病的診斷帶來了一次革新。 膠囊內鏡只有曲別針樣大小, 檢查時患者只需像吞服藥物膠囊一樣吞服膠囊內鏡, 穿著資料記錄儀背心。 吞服膠囊後, 經醫生檢測確認膠囊進入小腸後即可離開醫院。 整個檢查過程需要8~10小時, 檢查後膠囊從肛門自行排出。 膠囊內鏡具有安全、無創、依從性好等特點, 但其也具有不能進行病理檢查和內鏡下治療的缺點。
5、雙氣囊內鏡
雙氣囊內鏡可彌補膠囊內鏡的缺點, 進一步提高了小腸疾病的確診率, 對小腸出血、小腸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確診率較高, 目前是小腸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缺點是檢查時間長, 患者痛苦較大。 鑒於雙氣囊內鏡操作較費時, 對操作者技術要求高, 有一定的操作風險, 在國內尚未完全普及。
6、CT模擬內鏡
利用螺旋CT薄層無間隔掃描和電腦三維重建, 即可獲得類似內窺鏡的動態重建圖像。 其局限性是不能觀察黏膜顏色變化, 對淺表細微結構變化不能分辨, 不能進行活檢及鏡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