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專門攻擊老病號
●威脅物件: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的長期住院患者和使用機械通氣、中心靜脈導管插入術治療的患者
●可用藥物:替吉環素、黏菌素
醫學指導/廣東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檢測所副所長鄧小玲博士
一種可對抗現有絕大多數抗生素的“超級細菌”,正在引發全世界的高度關注!
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表示,其實,多重耐藥細菌並非第一次出現,而這次被披露的幾種新型“超級細菌”,主要攻擊對象是長期住院的重症老病號,而非普通人。多國醫療衛生專家也指出,“超級細菌”感染患者人數較少,採取良好的監控和疾病控制程式可以阻止其傳播,人們無需恐慌。
“超級細菌”有何“超級”之處?哪些藥物可與之對抗?下一個“超級細菌”是什麼模樣?本報特邀請微生物專家剖析“超級細菌”的來龍去脈,還原耐藥菌的本來面目。
新聞重播
“超級細菌”現身南亞,波及歐美
“超級細菌”最早見諸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蒂莫西·沃什在《柳葉刀——傳染病》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稱,英國卡迪夫大學、印度馬德拉斯大學和英國健康防護署的醫學研究者從一名瑞典病人身上分離出攜帶有這種酶的細菌,該病人曾在印度新德里住院治療。2008-2009年,英國已從29例病人中分離到37株NDM-1陽性的細菌,美國2010年上半年發現3例感染NDM-1細菌的患者,印度分離到70株NDM-1細菌。
據媒體估算,目前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超級細菌”NDM-1,主要病例在印度和英國,在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也有病例,不少病人有去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南亞國家旅行或接受手術的歷史。其中,在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比利時布魯塞爾最近又報告一例死亡病例。
去年10月,香港衛生署也曾在一名男病人的尿液樣本中發現攜帶有NDM-1的“超級細菌”。
我國內地尚未發現這一類型的“超級細菌”。廣東省衛生廳上周已做好相關部署,要求相關部門密切關注“超級細菌”NDM-1的發展及檢測情況,儲備好實驗室檢驗所需的物資。
新型金屬酶
令細菌變身“超級細菌”
“NDM-1並不是細菌的名稱,而是一種酶,能夠賦予細菌變身‘超級細菌’的能力。”廣東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檢測所副所長鄧小玲博士指出,NDM-1叫做“新德里金屬β-內醯胺酶”,又稱金屬酶,因從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旅遊史的病人體內分離到含有此種酶的細菌而得名。
鄧小玲說,一旦細菌產生金屬酶,可導致感染者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如青黴素類、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等耐藥。
β-內醯胺類抗生素屬於廣譜抗生素,是治療感染的最常用的一類抗生素。其中,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主要用於產生超廣譜β-內醯胺酶的嚴重的細菌性感染患者,而含NDM-1的細菌對包括碳青黴烯類在內的抗生素也產生耐藥。
兩類人
易受“超級細菌”威脅
過去,研究者發現金屬酶通常只存在于銅綠假單胞菌內,但近年開始,這種酶在腸桿菌科細菌,尤其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DNA結構中也出現了。
作為醫院院內感染的兩種常見細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主攻”方向不同:前者會引起泌尿道感染,而後者是細菌性肺炎的致病因素。新型金屬酶“附體”後,這兩種細菌搖身變為“超級細菌”,殺傷力也隨之猛增。
現有研究發現,感染“超級細菌”的患者主要是兩類人,即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的長期住院患者和使用機械通氣、中心靜脈導管插入術治療的患者。這些病人機體抵抗力較差,也表明此類細菌雖然耐藥性極強,但可致病能力相對較弱。鄧小玲說,從這個角度來說,“超級細菌”的攻擊物件不是普通人,因此市民無需緊張。
兩類藥可用
治療面臨雙重困境
臨床上如何鑒別病人感染的是否“超級細菌”?鄧小玲說,對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的長期住院患者或使用機械通氣、中心靜脈導管插入術治療的高危患者出現的感染症狀,建議對分離到的感染菌進行抗生素敏感性檢測。如果分離菌出現廣譜耐藥現象,則按照NDM-1基因檢測方法進行鑒別。
對患者而言,一旦感染“超級細菌”,並非無藥可治。研究者發現,“超級細菌”雖然對很多抗生素耐藥,但對替吉環素和黏菌素敏感。
然而,治療“超級病菌”常面臨雙重困境:要麼無藥可治,要麼藥物比病菌還要“毒”。鄧小玲說,感染多重耐藥細菌的病人,要麼死於細菌引發的多種嚴重感染,要麼在病菌被抗生素殺滅的同時,死於廣譜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國內發現
多種棘手耐藥菌
在“超級細菌”的身後,是一支越來越龐大、對藥物越來越耐受的耐藥菌隊伍。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變化為例:20世紀50年代以前,青黴素是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藥物,而到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對青黴素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但更為廣譜的抗生素甲氧西林對其仍有效。但僅僅20年後,就出現了對甲氧西林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簡稱MRSA)。
鄧小玲說,到了1997年,萬古黴素中度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VISA)出現了,而對萬古黴素完全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也在五年後出現。目前,國內不少醫院在長期住院的重症病人身上發現了VISA的身影,而VRSA尚未在我國被發現,“但就目前耐藥情況而言,治療起來已非常棘手。”
下一個“超級細菌”會是誰?“這個很難預料,人類更無法避免耐藥細菌的出現。”鄧小玲表示,可以肯定地說,細菌耐藥性是21世紀全球關注的熱點,它對人類生命健康所構成的威脅絕不亞於愛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防範
規範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超級細菌”為何會出現?它被認為是人類濫用抗生素自釀的苦果。
自從人類發明抗生素以來,抗生素與病菌之間就在不斷上演“拉鋸戰”。人類為了對付層出不窮的致病微生物,不斷研發出各類新型抗生素。而細菌為了生存,不斷變異進化,形成可耐受抗生素的新細菌,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儘管人類已經發明了這麼多種抗生素,但最好的還是青黴素,因為它在殺滅病菌的同時,對人體副作用最小。”鄧小玲說,越廣譜、越高級的抗生素,越可能誘發細菌產生耐藥性,對病人的副作用也越大。
然而,在病人心目中,青黴素似乎已“過時”,見效更快的高級抗生素更受偏愛,而一些醫生也沒有守住“規範合理用藥”的底線。例如普通的扁桃體炎,致病菌屬於革蘭氏陽性菌,原本用青黴素治療就可殺滅。但有些醫生一開就是可同時殺滅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的三代頭孢類抗生素。鄧小玲說,抗生素使用越多,細菌耐藥性也越來越強。但和細菌的進化速度相比,人類研發新型抗生素的速度要慢得多。
“與其寄希望于如何開發出更強的抗生素新藥,不如先考慮如何讓現有的抗生素品種不要那麼快地‘失效’。”鄧小玲認為,要遏制和減少“超級細菌”的出現,應規範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於普通病人而言,平時不要隨便自行服用抗生素,而醫生更應規範用藥,不要陷入“抗生素崇拜”。
提醒
勿濫用抗生素喂牲畜
需要強調的是,在我國,一個長期被忽視的耐藥菌來源恰恰是食物鏈。畜牧業者為讓魚、豬、牛、羊等動物少生病、長勢好,存在著濫用抗生素的現象。
“動物體內產生的耐藥菌,一旦感染人類,後果很難控制。”鄧小玲說,例如雞體內的沙門菌屬於正常菌,而對人類而言是致病菌,一旦人吃了雞肉,被沙門菌感染就可能引發腹瀉。如果用抗生素喂雞,未必能殺滅沙門菌,但可能使其產生耐藥,並且將耐藥菌傳給人類。
美國政府曾監測到,人吃了飼料中添加過量抗生素的雞肉後,就會對喹諾酮類抗生素如環丙沙星產生耐藥,原因是雞肉中的沙門菌已具備耐藥性。美國為此出臺政策,禁止動物飼料中過量添加抗生素,以避免耐藥菌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而我國尚未針對這一問題制定專門政策。
據瞭解,今年我國農業部將啟動對雞肉沙門菌的專項檢測。鄧小玲說,希望此舉是“亡羊補牢,猶未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