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豬籠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拼音名】Zhū Lónɡ Cǎo

【英文名】Common Nepenthes,Herb of Common Nepenthes

【別名】捕蟲草、猴子埕、豬仔籠、擔水桶、猴子籠、公仔瓶。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豬籠草科植物豬籠草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penthes mirabilis (Lour.) Druce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 切段曬乾。

【原形態】豬籠草 食蟲草本, 高1.5m。 葉片橢圓狀矩圓形, 長9-20cm, 上面幾無毛, 下面沿中脈附近被蛛絲狀柔毛, 側脈約6對自葉片下部向上伸出, 近平行;卷鬚長2-16cm;食蟲囊近圓筒狀, 長6-12cm, 粗1.6-3cm, 蓋近圓形或寬卵形, 有2縱棱, 棱上通常生緣毛;葉柄半抱莖, 長2-6cm。 花紅色或紅紫色, 雌雄異株;總狀花序長20-40cm, 被長柔毛;萼片4, 狹倒卵形, 長4-7mm, 外面被柔毛;花瓣不存;雄蕊柱比萼片稍短,

花藥16-20, 密集呈球狀;雌蕊子房4室, 橢圓形, 花柱短, 柱頭4裂。 蒴果長15-30mm, 萼片宿存, 熟後開裂為4瓣果。 種子絲狀, 兩端尖, 長達12mm, 花期4-11月。 果期8-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的潮濕地帶。

資源分佈:分佈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為乾燥的莖、葉, 尤以葉先端之囊狀體為主。 葉片紙質, 完整葉片展平後長圓形或披針形, 上表面灰褐色而紫暈, 葉脈清晰, 下表面暗棕色;主脈凸出延長成卷鬚, 約與葉等長, 卷鬚先端連一囊狀體;囊狀體多已壓扁, 囊先端連一囊蓋, 外表面棕褐色至棕黃色, 較皺縮, 內表面紅棕色至黃棕色, 平滑, 密佈腺點, 囊的底部常殘存昆蟲屍體碎片。

【化學成份】含有黃酮甙, 酚類, 氨基酸, 糖類, 蒽醌甙等成分。

【性味】甘;淡;涼

【歸經】肺;膽;胃經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清熱利濕排石;解毒消腫。 主肺燥咳血;感冒咳嗽;百日咳;黃疸;痢疾;尿路結石;亦可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病;糖尿病;瘡瘍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鮮品30-60g。 外用:適量, 搗爛敷。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消炎, 解毒, 行水, 治水腫, 痢疾, 瘡癰, 潰瘍紅腫, 蟲咬傷, 並治跌打。

2.《廣東中藥》Ⅱ:清肺部燥火, 治咳血。

3.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 化痰止咳。 治黃疸型肝炎,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 尿路結石, 高血壓, 感冒咳嗽, 百日咳。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