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養生應該先養神

神是我們人體的根本, 要養生要先養神, 這樣才能真正的健康長壽, 一起來看看吧。

古醫籍《壽世保元》有詩雲:“惜氣存精更養神,

少思寡欲勿勞心。 ”大意是:人欲延年百歲, 首先要斂氣保精以養其內在精神。

祖國醫學認為, 精、氣、神乃人身之三寶, 是祛病延年的內在因素, 精與氣又是神的物質基礎。 精氣足則神旺, 精氣虛則神衰。 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活動。 神在人體居於首要地位, 惟有神的存在, 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現象。 古代養生家強調指出:“神強必多壽。 ”這裡所說的“神強”實為腦神健全之意。 只有腦神健全, 才能主宰生命活動、臟腑協調、肢體運動、五官通利, 使全身處於陰陽平衡的正常生理狀態。 所以說, 精盈、氣充、神全為養生長壽之本, 而調攝精、氣、神的關鍵又在於養神。

古往今來, 醫家、道家、養生家們都十分重視精神調養,

重視精神治療和心理養生的作用。 認為養生的關鍵在於排除雜念。 保持心地純樸專一, 順乎天理, 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他們認為“善攝生者, 不勞神, 不苦形, 神形既安, 禍患何由而致也”。 著名醫家石天基作一首《祛病歌》:“人或生來氣血弱, 不會快活疾病作。 病一作, 心要樂, 病都卻。 心病還將心藥醫, 心不快活空服藥。 且來唱我快活歌, 便是長生不老藥。 ”

神只可得, 不可失, 只宜安, 不宜亂。 傷神則神衰, 神衰則健忘失眠, 多夢煩亂;不守舍則發為癲狂, 甚則昏厥。 安神者在於七情適度, 喜、怒、憂、思、悲、恐、驚各有法度, 適可而止。 “喜傷心, 怒傷肝, 思傷脾, 悲傷肺, 恐傷腎”, 五臟所傷則精神渙散, 精神渙散則神志衰減, 神志衰減則諸病叢生。

以上三者又相互聯繫, 互為因果。 現代醫學也證實, 人類疾病有50%~80%是由於精神過度緊張引起的, 如高血壓、心動過速、神經衰弱等。

對於養生, 中醫有“藥養不如食養, 食養不如精養, 精養不如神養”的說法。 所謂養神, 主要是指注意精神衛生。 要做到安靜平和, 神清氣和, 胸懷開闊, 從容溫和, 切不可怨天尤人, 急躁易怒。 “起居有常, 養其神也”。 如果人們只注意養身, 加強飲食營養, 不懂得養神, 不善於養神, 是難以獲得健康長壽的。 自古以來無數事例表明, 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人, 能過古稀之年者不多見, 而胸懷開闊情緒樂觀者, 往往可享高夀。 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 不如意事常八九, 尤其人進入老年之後, 由於社會角色、人際關係、健康狀況、性格情緒等都會發生改變,

若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神”, 往往可產生孤獨、憂鬱、失落、自卑等消極心理。 從養生角度講, 老人晚年能否保持良好性格、樂觀情緒、高尚涵養和歡暢心境, 對延年益壽意義重大。 因此, 老年人在注重“養身”的同時, 更應重視“養神”與“調神”。

所以, 養生宜著重精神。 神的充耗與安亂, 關係到人的健康長壽, 故養生應當養神。 人們若能遵循古訓, 修德養性, 培養情操, 健腦全神, 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