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夏末秋初吃什麼除濕氣

農曆六月, 古稱長夏, 此時至夏末秋初, 一個顯著的氣候特點是雨水較多, 濕氣偏盛, “濕”成為長夏的主氣。

濕氣過盛, 可作為致病邪氣傷人。 中醫認為, 濕為陰邪, 易傷陽氣。 脾臟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濕, 調節人體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 由於脾喜燥而惡濕, 因而, 濕邪為患最易中傷人體脾陽, 導致出現頭重如裹、頭昏而脹、身重而痛、四肢倦怠、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不爽等表現。 所以, 護脾首當防濕邪。 對此, 須注意以下四點。

防外濕。 外濕多由淋雨、涉水或久處濕地引起。 外出時要帶好雨傘、雨衣和雨鞋等,

淋雨或涉水後, 要及時將身體擦乾, 更換衣服。 夏季不宜在游泳池或澡堂內長時間浸泡、洗浴, 以免給濕邪可乘之機。 勞動、休息時要儘量避開水濕之處, 不可久居濕地。 尤其是老年人, 在外走累了, 也儘量別坐潮濕的木椅木凳等。

防內濕。 內濕多因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冷飲等性寒之物, 損傷脾胃陽氣所致。 防內濕要杜絕貪食生冷及油膩食物, 忌暴飲暴食。 飲食以清淡芳香為主, 清淡之品易於消化, 芳香之品具有醒脾、振奮脾陽的作用, 從而刺激食欲。 可用扁豆、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燈心草等健脾利濕之品煮湯或熬粥, 亦可用鮮藿香、佩蘭各10克, 飛滑石、焦大麥各20克, 甘草3克, 水煎代茶飲。

防濕溫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

不吃腐爛變質和不潔食物, 可適當吃些大蒜、醋、茶等具有殺菌、抑菌作用的食物。 食物要妥善保存, 對各種餐具也要定期消毒, 注意勤洗手。 另外, 多雨的長夏, 是洪澇災害高發季節, 大災之後須防大疫, 此時要格外加強防疫工作, 防止傳染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