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豆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Shā Jí Dòu
【英文名】Herb of Sandliving Crazyweed
【別名】泡泡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砂珍棘豆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xytropis psammocharis Hance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集, 曬乾。
【原形態】砂珍棘豆 多年生草本, 高5-15cm。 根長圓柱形, 黃褐色。 莖短縮或幾乎無地上莖。 葉叢生, 多數, 葉為輪生小葉的複葉, 葉軸密被長柔毛, 每葉有6-12輪, 每輪有4-6小葉, 均密被長柔毛;托葉卵形, 先端尖, 密被長柔毛;小葉片線形、披針形或線狀長圓形, 長3-10mm, 寬1-2mm, 先端銳尖, 基部楔形, 邊緣常內卷。 總花梗多較葉長, 總狀花序縮短近頭狀, 生於花使頂端;苞片線形;萼鐘狀, 長3-4mm, 密被長柔毛;萼齒線形,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1400m的沙質坡地、河岸沙灘、山腳等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皺縮成團, 被灰白色長柔毛。 根長圓柱形, 直徑0.2-0.5cm, 黃褐色。 濕潤展平後, 羽狀複葉叢生在根莖上, 小葉線形或倒披針形, 對生或4-6片輪生, 長3-10mm, 寬1-2mm, 枯綠色。 總狀花序近頭狀, 花梗細長, 花淡棕紅或棕紫色。 莢果長約10mm, 寬約6mm, 很膨脹, 呈桃狀, 先端尖有微彎曲的短喙,
【性味】淡;平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消食健脾。 主小兒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30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