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項的臨床意義
凝血四項是指凝血因子、血漿哈量以及凝血酶等, 檢查凝血四項是可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疾病的, 因為血小板的凝血能力不足的時候, 會出現身體大出血的情況, 需要患者服用抗凝劑進行治療的。 出現凝血能力不足的朋友, 應該要注意皮膚的保護, 避免出現破裂, 還需要注意血小板的補充。
1、凝血四項的臨床意義
1.1、因子Ⅷ、Ⅸ和Ⅺ血漿水平減低。 如血友病甲 乙。 因子Ⅷ減少還見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1.2、嚴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 Ⅹ和纖維蛋白原缺乏。 如肝臟疾病、阻塞性黃疸、新生兒出血癥、腸道滅菌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口服抗凝劑、應用肝素以及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
1.3、纖容活力增強。 如繼發性、原發性纖溶以及血循環中有纖維蛋白(原)降解物(FDP)。
2、凝血四項的檢查目的
患者住院做手術前, 醫生總會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4項檢查, 目的是在術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無缺陷,
3、凝血四項的正常值
3.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秒數:25-37,需與正常對照比較超過10s以上異常。
3.2、凝血酶原時間(PT):秒數:11-14 ,需與正常對照超過3s以上異常。 活動度:80-120%。
3.3、纖維蛋白原(FIB):2-4 g/L。
3.4、凝血酶時間(TT):秒數:12-16 需與正常對照超過3s以上異常。
凝血四項的國際標準比值
1、正常參考值:0.8-1.5。
臨床應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時間與正常對照凝血酶原時間之比的ISI 次方(ISI:國際敏感度指數, 試劑出廠時由廠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實驗室, 用不同的ISI試劑檢測, PT值結果差異很大, 但測的INR值相同, 這樣, 使測得結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國際上強調用INR來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
2、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應用口服抗凝劑時INR的允許范圍如下。 臨床適應癥, INR允許范圍預防靜脈血栓形成非髖部外科手術前1.5—2.5。 髖部外科手術前2.0—3.0。 深靜脈血栓形成2.0—3.0。 治療肺梗塞 2.0—4.0。 預防動脈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術3.0—4.0。 國際標準化(凝血酶原時間)比值(INR)INR=XC。 X為患者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比值。
凝血四項的注意事項
1、采血必須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 貯血必須用塑料試管或硅化試管, 避免凝血因子活化。 采血時止血帶不可束縛太緊, 時間≤5分鐘, 否則凝血及纖溶因子活化。 血液應立即加抗凝(0.109mol/L的枸櫞酸鈉抗凝), 抗凝劑與血液的比值必須為1:9,血漿制備必須即時, 分離血漿宜除盡血小板, 分離血漿后盡快檢測。 PT試劑和血漿溫育下不宜少于5分鐘。 PT試劑預溫不宜超過15分鐘。 凝血四項的臨床意義
2、溶血、黃膽、脂血對檢測結果有影響。 G:紅細胞比積過大或過小(>55%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