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退燒的方法圖解
拔罐根據刺激性經穴來做到身體身體排毒,可調養身子功能。 拔罐退熱效果非常的好,源頭治理,無副作用,在民俗早已延用了幾千年。 那麼, 感冒發燒怎么刮痧退熱?
拔罐退燒的方法詳解
一、拔罐的穴道
1、曲池:肘縱紋兩側端, 屈肘, 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聯線圓心。 曲池穴可補虛熱、瀉內火旺。
2、進氣閥:背部, 第二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是臨床醫學祛風治療感冒常見的穴道之一。
3、合谷穴:手臂, 第一、第二掌骨問, 當第二掌骨橈側的圓心處。 內關穴可升清降濁, 散風散表。
4、印堂:額部, 當兩眉梢之正中間。 益腦醒神, 安神助眠定志, 清目通竅。 治發燒造成的頭暈目眩。
5、大椎穴:第7頸椎骨橫突下凹痕中。 正坐低下頭, 頸后最高處, 會觸到2個椎骨, 上邊的是頸椎骨, 下邊的是腰椎, 中間的凹痕中即是大椎穴所處部位。 大椎穴省長一身之氣血, 是補虛降燒的常見穴。
二、拔罐的次序
能夠采用所述穴道開展拔罐, 也可選擇背部沿督脈和膀胱經、腋下、肘部很大總面積處, 由上而下, 先輕后重, 刮至部分皮膚出現暗紫色痧點就可以。
1、先背區。 背部從上到下刮拭。 一般先刮背部正中心線的督脈, 再刮兩邊的膀胱經和夾脊穴。 肩膀需從頸部各自向兩邊肩峰處刮拭。
2、次胸區。 但是, 不咳嗽得話并不刮胸部。
3、再肘區、腿彎區、頸區、印堂區。
三、拔罐的具體方法
1、瀉法
先用棉球蘸潤滑脂涂在需拔罐的論治區上, 以羚羊角的刮痧板側緣在醫治區從上往下刮。 關鍵在背部和上肢開展。 先刮中間, 再刮兩邊。
邊刮邊抹油, 直到齦下刮治位置呈暗紫色, 并有痧點(淺紫色小疹)出現時, 終止拔罐。
2、放痧
十宣穴, 即十手指尖, 共10個。 十宣穴搶救主要用途較多, 民俗廣泛運用于熱癥、癲癇、小兒驚風等。 高燒時以三棱針戳破多個很大的痧點放血少量, 以藥棉擦拭血漬后再換另一醫治區。 流血3—5滴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