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紅毛野海棠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Hónɡ Máo Yě Hǎi Tánɡ

【別名】山紅活麻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紅毛野海棠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edia tuberculata (Guill.) Diels [Fordiophyton tuberculatum Guill.; Bredia omeiensis H.L.Li]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洗淨,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直立草本或亞灌木, 高30-60cm。 通常不分枝, 莖四棱形, 淺棕色或紅色, 地上各部位均被平展的紅色長剛毛、腺毛及微柔毛。 葉對生;葉柄長2.5-6.5cm;葉片紙質, 廣卵形至橢圓形, 長5-7.5cm, 寬3-5cm, 先端漸尖, 基部心形, 邊緣具大小不等的密細齒, 齒尖具紅色長剛毛及長剛毛狀緣毛, 葉面被疏糙伏毛及微柔毛, 有時具白色斑點, 背面紅紫色, 僅脈上被毛。 基出脈5-7條, 表面微凹, 側脈背面紅紫色, 基脈、側脈均隆起, 細脈網狀。 傘狀聚傘花序頂生, 有花達8朵;花梗長5-10mm;花萼杯形, 管長約7mm, 帶紅色, 裂片4, 狹披針形或披針形, 反卷, 長3-5mm, 裡面被細腺點狀微柔毛;花瓣4, 粉紅色至紫紅色, 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 先端急尖, 長7-11mm, 無毛;雄蕊4長4短, 長者長約21mm, 花藥披針形, 微彎, 前面無小瘤,

藥隔基部不成距, 短者長約11mm, 花藥短披針形, 藥隔向前伸延呈小瘤, 向後膨大成一短距;子房半下位, 4室, 卵形, 先端具膜質冠, 簷部邊緣具一環緣毛, 花柱常帶紅色。 蒴果杯形, 為宿存萼所包, 宿存萼常為淺紫紅色, 被毛, 長約4mm, 直徑約5mm, 膜質冠露出萼外。 花期7-8月, 果期約1O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地海拔750-1200m的坡地, 濕潤的草叢中或水旁、林緣陰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全草多皺縮破碎, 長11-24cm。 莖四棱形, 被平展的紅色長剛毛、腺毛及柔毛, 直徑約0.2cm, 棕黑色。 葉紅褐色, 紙質, 多皺縮破碎, 廣卵形至橢圓形, 先端漸尖, 基部心形, 長5-7.5cm, 寬3-5cm, 邊緣具細齒, 齒尖具紅色長剛毛及長剛毛狀緣毛, 葉面有時具白斑。 聚傘花序, 頂生, 多枯萎破碎,

苞片、花梗、花萼均被平展的紅色長剛毛, 腺毛及柔毛;花萼杯形, 4裂, 裂片披針形, 花瓣紫紅色。 氣微。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血。 主風濕痹痛;腰痛;吐血;崩漏;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 外用:適量, 煎湯洗或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