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什麼是心血管事件鏈

心血管事件鏈是美國著名心臟病學專家Braunwald教授提出的一個重要的醫學概念, 是對心血管發病規律的最新認識, 是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會造成血管內皮損傷, 導致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進而出現心肌缺血, 冠心病心絞痛, 然後逐漸發展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最終導致心衰, 甚至死亡的這樣一個連續的心血管事件程序。 這一系列心血管病變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發生, 就像一條鏈條那樣環環相扣, 緊密相連, 因此形象地稱之為"心血管事件鏈"。

起因:"三高"是主要因素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目前世界公認的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高血壓如果控制不理想, 很容易啟動心血管事件鏈, 臨床研究發現, 收縮壓每升高20mmHg或者舒張壓每升高10mmHg,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危險就會增加一倍。 血壓升高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急劇的血壓升高還可以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據調查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18.8%, 患者已達1.6億, 但控制率僅為6%, 因此專家呼籲高血壓患者應積極控制血壓, 從源頭阻斷心血管疾病。

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 增高的脂質不僅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 致使血流緩慢, 還會損傷血管內皮並沉積于內皮損傷處, 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致使動脈管腔變小, 血流量減少, 造成心肌缺血,

引發心絞痛, 形成冠心病。 而且研究發現, 血脂增高形成粥樣硬化斑塊以後, 會導致心肌功能紊亂,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會大量啟動, 促使血管動脈痙攣, 誘使腎上腺分泌升壓素, 導致血壓升高。 高血脂和高血壓同時存在,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會更高。

高血糖和心血管疾病之間關係密切, 醫學界形象地稱之為"一對結伴而來的健康殺手"。 一方面, 血糖升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研究表明, 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至4倍, 並且約75%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另一方面, 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樣也是高血糖的高危人群, 歐洲心臟調查顯示, 2/3的冠心病患者會合並高血糖, 我國形勢更為嚴重,

這一比例高達4/5, 意味著五位冠心病患者中就有四位是高血糖患者, 因而目前醫學界有"2型糖尿病是一種心血管疾病"的新說法出現。

發展:內皮損傷、斑塊形成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之所以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主要原因是這些因素都會損傷血管內皮。 血管內皮受損以後, 內皮細胞之間的連接不再平整光滑連續, 內皮就會變得坑坑窪窪, 血管彈性隨之變差。 這會引發兩方面的危害, 一方面, 血液中升高的脂質、凝集的血小板等會附著在受損不平的血管壁上, 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影響血流的順暢運行, 導致心臟、大腦的血供減少, 發生心血管疾病。 另一方面, 內皮受損的血管彈性變差, 會導致血管痙攣的發生,

血管發生痙攣同樣會影響心腦的血液供應。

進程:誘發多種心血管病

"三高"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 出現了內皮損傷、粥樣硬化斑塊, 再進一步發展就會發生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首先是冠心病心絞痛, 這是由於粥樣硬化斑塊造成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阻塞, 導致心肌供血不足, 無法滿足心肌代謝的需求, 心肌一旦缺血缺氧, 人就會感覺不舒服, 出現心絞痛。 另外, 冠狀動脈發生痙攣時, 也會造成心肌暫時性缺血缺氧引發心絞痛。

在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等誘因作用下, 血管中的粥樣硬化斑塊會發生破裂。 斑塊破裂後, 其內容物會立即湧出, 進入血液中, 形成血栓。 血栓堵塞住心臟血管以後, 就會發生心肌梗死, 造成堵塞區域心臟的血液供應急劇減少或中斷,

會使相應的心肌出現嚴重持久的急性缺血, 最終導致心肌的缺血性壞死。

心律失常, 通俗來講就是心臟的跳動失去了原有的節律或頻率, 不再按照原來規律跳動, 導致人體出現心慌、氣短、胸悶、失眠、乏力等症狀, 該病不僅會引發其他心臟疾患, 甚至會造成猝死。 冠心病則是引發心律失常的最重要疾病, 臨床中常見冠心病患者在勞累、情緒激動、吸煙酗酒等因素的作用下發生心律失常。 冠心病患者本就心肌供血不足, 一旦出現心律失常, 會加重心肌缺血的程度, 同時會加重冠心病病情。 另外, 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也會出現心律失常, 如果是嚴重的心律失常, 那麼心梗患者往往會有生命危險。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事件鏈的終末階段, 最常見的發病原因就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導致的心肌缺血性損害。 長期冠心病心肌缺血會逐漸導致患者的心肌組織發生營養障礙和萎縮, 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會發生纖維增生, 這都會造成心肌的收縮能力減弱或舒張能力不充分而難以推動正常的血液迴圈, 從而使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減少, 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的需要, 並由此產生一系列症狀和體征。 心力衰竭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甚至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隨時面臨死亡威脅, 因此被稱為"生命的絆腳石"。